提防李惠堂的童年史被竄改
今年是一代「球王」李惠堂(1905至1979)逝世四十周年,他不單是上世紀中國著名的足球運動員,生前還是國民政府的忠實支持者,為中華民國和香港的體壇發展,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前不久,筆者意外發現,現時在網絡流傳的一段有關他童年的描述,缺乏充份證據,似是中共當局為了統戰而編造出來,或藉此抬高其家鄉廣東五華縣的地位,方便招商引資,及營造「足球之鄉」的美譽。研究香港足球歷史者務必提高警覺!
在香港島大坑村出生的李惠堂,原名光梁、號魯衛。成長於一個富裕的大家庭。父親李浩如,少時已從家鄉五華到香港謀生,以建築生意致富。他先後有二十四位太太,六十多名子女。李惠堂排行第三,是長子,幼時因身體孱弱,愛上足球運動來鍛鍊身體,經常在大坑村外的草地練習足球。十二歲到皇仁書院唸書,兩年後輟學,協助父親打理生意。
李惠堂聰敏活潑,自學成材,中英文都了得,成名後在報章撰寫過不少專欄,也出版過《魯衛吟草》古詩集,及多本有關足球運動的書籍。他多次在文章中提及自己的出生地及入學經過,但十二歲以前的童年歲月,由於較少提及具體細節,便有人乘機大做文章。
網絡上傳流的說法是:李惠堂六歲時被父母送往家鄉五華縣錫坑鄉接受私塾教育,並在家鄉培養出對足球運動的熱愛,閒來在其祖屋「聯慶樓」附近的禾坪赤足練球,曾把柚子當作足球踢,門旁側的狗洞就用來練習射門。至十歲才返回香港生活。
但上述說法,從何而來?經筆者查找,是源於政協廣東省五華縣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於一九九○年十二月編印的《五華文史第九輯:球王李惠堂專輯》。此專輯收錄了十多篇有關李惠堂的文章,當中有兩篇是李惠堂懷念母親的文章,另有李惠堂妻子廖月英的訪談,及兒子李炯德的撰文,全部都沒有提到李惠堂童年時曾在家鄉居住了好幾年。
而提及李惠堂小時到家鄉生活多年的文章,全是五華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的人員撰寫。其中一篇訪問了三名五華縣人,他們聲稱是李浩如的兒媳孫輩,稱李惠堂為三哥,卻沒有說出具體的親戚關係。他們指李惠堂五歲時回鄉,生活了三年。這說法與網絡流傳的有所不同,在家鄉踢足球的描述則大致相同。
而提及李惠堂小時到家鄉生活多年的文章,全是五華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的人員撰寫。其中一篇訪問了三名五華縣人,他們聲稱是李浩如的兒媳孫輩,稱李惠堂為三哥,卻沒有說出具體的親戚關係。他們指李惠堂五歲時回鄉,生活了三年。這說法與網絡流傳的有所不同,在家鄉踢足球的描述則大致相同。
香港方面,現存文獻資料中,有三處能找到有關李惠堂的童年記述。一是李惠堂一九四九年二月廿七日 在《大公報》刊載的專欄「球經釋疑」;二是已故名體育記者黃嗇名於一九五一年出版的書《球國春秋》;三是李惠堂去世後三年的一九八二年,各界朋好為他出版的《李惠堂先生紀念集》,當中包括了時任五華旅港同鄉會會長的李壽坤悼文、多篇李惠堂的遺作選錄及記者對他的詳細專訪。全部都沒有提及他小時曾在家鄉五華生活多年。
要是李惠堂確曾在五華生活了好幾年,又有這樣與足球有關的細節,怎麼五華旅港同鄉會會長李壽坤的悼文,會隻字不提?
李惠堂小時確曾回過家鄉。他的文章指出,香港被日軍侵佔後的一九四二年初,南京親日的汪精衛政權曾拉攏他,並準備派專機來港,接他往南京及滿州巡迴表演,以慶祝滿洲國成立十周年。他為免被日本人利用,假裝到澳門比賽,乘機逃返內地,經廣州灣、桂林等地,回到濶別了三十年的家鄉五華,與早已回去避難的家人會合,之後再迂迴到了陪都重慶為國府服務。從他那句「濶別了三十年」的描述可知,他是在一九一二年,即七歲時離開五華。
李惠堂走難回到家鄉暫住期間, 於1942年10月20日在梅縣民教館五華學會歡迎會上發表演說, 題為"讀書不忘體育, 體育不忘讀書" , 感謝鄉親關懷, 並講述自己從小參與足球運動的經過, 隻字沒有提到小時曾在家鄉住上好幾年。如果他確曾在家鄉住上好幾年, 怎可能不在這個時刻, 這個場合略提一二? 此篇文章可在《五華文史第九輯:球王李惠堂專輯》內找到。
另外,他在一九四八年出版的著作《球圃菜根集》指出:「我是在香江─我的生長地─學球的。除了在上海居留了六個年頭,八打威(即印尼首都耶加達)混跡了兩年多,和廿幾年內為球事四方奔走外,其餘的時間都消磨在香江一隅。」
李惠堂走難回到家鄉暫住期間, 於1942年10月20日在梅縣民教館五華學會歡迎會上發表演說, 題為"讀書不忘體育, 體育不忘讀書" , 感謝鄉親關懷, 並講述自己從小參與足球運動的經過, 隻字沒有提到小時曾在家鄉住上好幾年。如果他確曾在家鄉住上好幾年, 怎可能不在這個時刻, 這個場合略提一二? 此篇文章可在《五華文史第九輯:球王李惠堂專輯》內找到。
另外,他在一九四八年出版的著作《球圃菜根集》指出:「我是在香江─我的生長地─學球的。除了在上海居留了六個年頭,八打威(即印尼首都耶加達)混跡了兩年多,和廿幾年內為球事四方奔走外,其餘的時間都消磨在香江一隅。」
2021年, 香港足球史學會的歐陽逢康(筆名十一劃生) 到訪李惠堂有份創辦的旅港嘉應五屬同鄉會, 該會秘書李景欽向他表示, 有關李惠堂兒時回鄉的事,他曾聽過前輩提及,印象中李惠堂回鄉只是幾個月的事,並非幾年那麽長。(見文底的留言)
縱合多方面資料來看,李惠堂確曾在七歲時身處五華,但是否五歲就到了五華生活了三年才離開,並沒有可信的文獻資料記載,只是五華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及1949年後留在五華的鄉親的一面之辭。至於如何變成了網上版的「李惠堂十歲時從五華返回香港生活」,仍教人摸不著頭腦!
同樣,一直標榜是「游泳之鄉」的廣東東莞縣,也有類似的名人成長故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州市委員會的網頁文章,把一九三○年代著名的游泳女將、有「美人魚」之稱的楊秀瓊,說成是在東莞出生,自小在東莞學習游泳,十歲時隨父親移居香港。其實祖籍東莞的楊秀瓊,和李惠堂都是在香港的大坑出生和成長,大陸改革開放後傳出有關二人的童年故事,橋段何其相似!
無奈,這樣令人質疑的一面之辭,自1990年以來,就不斷被引用,網絡更是推波助瀾。無怪乎有句老話:「謊言講一千次就會成真。」
1990年9月, 因為北京舉行亞運會, 中共當局為配合這盛事, 開始高規格宣傳李惠堂事蹟, 在亞運會揭幕前一周, 在北京宣佈舉辦李惠堂球王獎, 評選全國最佳球星給予獎勵。同年十二月又在五華縣舉行李惠堂研討會, 相信那些所謂李惠堂小時候在五華家鄉住上好幾年的故事, 就是在這期間湧現出來!
1990年9月, 因為北京舉行亞運會, 中共當局為配合這盛事, 開始高規格宣傳李惠堂事蹟, 在亞運會揭幕前一周, 在北京宣佈舉辦李惠堂球王獎, 評選全國最佳球星給予獎勵。同年十二月又在五華縣舉行李惠堂研討會, 相信那些所謂李惠堂小時候在五華家鄉住上好幾年的故事, 就是在這期間湧現出來!
大陸的媒體常標榜五華縣是「球王故里、足球之鄉」,「作為內地現代足球的發源地,上世紀三十年代孕育了一代球王李惠堂」。五華除了一九九○年已在縣內的足球文化公園豎起李惠堂的雕像,及把李惠堂故居裝修成旅遊景點,當地政府於二○一七年底,還投資超過五千萬人民幣,在李惠堂故居旁邊,規劃建設佔地約二十六畝的球王文化產業園,包括籌建球王博物館、修葺李惠堂故居、增闢球王廣場等,致力把「球王故里」建設成以足球文化為亮點的特色旅游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當局曾拉攏李惠堂到大陸出任國家足球隊要職,被他斷言拒絕。一九五三年,李惠堂是最早到台灣,與國民政府及體育界加強聯繫的香港體壇名人之一。他與同為足球運動愛好者的台灣政要蔣緯國和鄭為元合力推廣,使足球成為一九七○年代之前,台灣最興盛的運動。
一九五四年,第二屆亞洲運動會在菲律賓舉行,李惠堂擔任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教練,並帶來多名香港出色球員如姚卓然、莫振華等助陣,組成了香港球員為主,台灣球員為輔的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勇奪該屆亞運會,中華民國唯一的團體金牌,這屆中華民國另一面金牌是楊傳廣在田徑場上摘下的男子十項全能。
四年後,一九五八年亞運會在東京舉行,他繼續擔任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主教練,帶領全香港球員組成的足球隊。在總決賽以三比二擊敗南韓,成功衛冕足球賽項冠軍。
一九六0年代之後,因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奧運會籍糾紛,中華民國隊無法參加各項國際足球賽事,加上棒球運動在台灣逐漸興盛,李惠堂在臺灣與足球運動相關的工作逐漸減少。
他晚年應台灣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今銘傳大學)校方之邀,籌組該校的女子足球隊。由銘傳女子足球隊主力球員組成的台灣木蘭女子足球隊,在七0年代末期與八0年代的女子足球壇上,取得亮麗的成績。
一九七九年七月四日,這位一代球王在香港聖德肋撒醫院病逝,享年七十五歲。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特題「貞固垂範」作輓額,並在台北舉行了高規格的追悼會,親臨致祭。台灣當局在同年九月, 還在全台灣舉辦"李惠堂盃"足球比賽, 為期十天,有四十多枝男女球隊參加。 這項紀念李惠堂的活動以後成了每年一度的足球盛事, 直至一九九三年才停辦。
李惠堂去世時, 他的名字在中國大陸的公眾視野已消失了近三十年。與他同期在上海及印尼發展足球事業的隊友戴麟經,四九年後沒有離開大陸,文革時夫婦二人慘被迫害至自殺身亡。假如李惠堂當年留在赤化區,結局同樣不堪設想。大陸改革開放後,李惠堂才逐漸廣為大陸人所知,還成了可帶來經濟效益的有利資源!
李惠堂去世時, 他的名字在中國大陸的公眾視野已消失了近三十年。與他同期在上海及印尼發展足球事業的隊友戴麟經,四九年後沒有離開大陸,文革時夫婦二人慘被迫害至自殺身亡。假如李惠堂當年留在赤化區,結局同樣不堪設想。大陸改革開放後,李惠堂才逐漸廣為大陸人所知,還成了可帶來經濟效益的有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