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尋找李香蘭在香港的影蹤
        2014年9月7日,先後活躍於影壇和政壇的日本著名藝人李香蘭(原名山口淑子)在東京逝世,享年94歲。有關她早年在中國大陸及返回日本後的經歷,她的著作及不少傳媒報導都有詳細描述。唯獨她五十年代在香港拍攝電影的情況,在她的著作裡只得一句提及,不少報導則流於失準,以訛傳訛。最常見的誤傳,是說她在港拍攝的第一部影片為《天上人間》,其實應為《金瓶梅》。筆者根據五十年代的香港報刊資料,尋回李香蘭這位傳奇人物在香港留下的影蹤。
李香蘭於1946年初被遣返日本後,翌年改用日本名字山口淑子繼續影藝事業。幾年間,為日本的東寶、大映及松竹等電影公司拍了多部電影。戰後首部在香港公映的電影是《艷曲櫻魂》,時為1951年7月17日。這電影的日本片名是《曉之脫走》(也有中文譯名為《在拂曉裏逃出》),早於1949年在日本公映,是一部反戰電影,描寫男女主角在日軍侵華期間的愛情故事。該片在港公映時配上國語對白。宣傳預告早於當年7月8日,即七七抗日戰爭爆發紀念日翌日刊出,廣告裡只標榜李香蘭的照片和名字,其他演員及工作人員的名字都欠奉。宣傳語句則用上:「李香蘭戰後第一部出品」「內容痛罵日本軍閥,並向中國懺悔」。可見香港片商意識到李香蘭的政治敏感度,想藉此題材的電影令李香蘭擺脫二戰後被指為漢奸的不光彩歷史,重新被華人接受。
此電影在港公映之際,李香蘭已到了美國荷里活闖天下,接拍電影《東方就是東方》(East is East,又名Japanese War Bride)。完工後於同年11月15日經香港逗留一天返日,這是她首次來港公開露面,但沒有召開記者會。返回日本後翌月,李香蘭與美籍日裔雕塑家野口勇結婚。

1952年初,《東方就是東方》在美國公映,李香蘭被華文媒體宣傳成國際明星。香港片商自然抓緊時機,挑選了李香蘭1949年主演的一部日本片《流星美人》,配上國語,在1952年6月30日公映。同年10月31日, 再把她一部1948年的舊作《熱情之人魚》配上國語公映,片名改為《香苑琵琶》,兩部電影都是涉及日本黑社會與夜總會女歌星的愛情故事,有不少歌舞場面,李香蘭的聲、色、藝再度成為香港觀眾的焦點。兩部電影的廣告同樣沒有其他人的名字,只強調「李香蘭」,《香苑琵琶》的廣告指,「李香蘭赴荷里活演出後帶得浪漫作風返日主演本片」。其實此片早於1948年,李香蘭還未去美國時已在日本公映。在那個訊息不發達的年代,可能不會有觀眾批評電影廣告失實。

1952年12月14日華僑日報`
《香苑琵琶》在香港上映後,開始盛傳新華影業公司的老闆張善琨及邵氏公司都想邀請李香蘭到香港拍攝電影。到了1953年3月底,傳聞轉趨明朗,《工商日報》刊載了一段消息,指李香蘭下月將來港三個月為邵氏公司拍戲。

然而,李香蘭在四月並沒有來香港。一部在廣告上標示有李香蘭演出的國語黑白電影《銀海千秋》,同年7月11日起,獨家在新世界戲院公映至7月16日。根據該電影刊在報章的廣告和宣傳稿,片中還有周璇、白光、李麗華、胡蝶等著名歌影界紅星演出,但沒有註明出品的公司名稱,估計這電影僅是將她們過往的演出片段剪輯而成。

李香蘭遲至1953年12月7日才到臨香港,除了由於她當年要到歐洲參加多項活動,也因6月時,被美國當局懷疑是親共人物(指她上次去美國拍片時曾捐款給左翼的電影工會),拒絕發給她簽證往美國繼續電影工作,打亂了她當年出國的行程安排。她在其自傳《李香蘭•我的半生》中,有交代相關情況。全書唯一提到香港之處,是說等了很久都拿不到美國簽證,就去了香港參加電影《天上人間》的演出。但她來港後,其實並沒有拍過這電影,這點記憶失準,導致多年來,一直誤傳李香蘭來港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天上人間》。

邵氏公司對李香蘭首次應邀來港拍戲十分重視,視為業務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除了經理邵維鍈聯同日本駐港副領事親到機場迎接,還於翌日為她舉行盛大的中外記者招待會。李香蘭身穿旗袍赴會,並即席唱出她的首本名曲《夜來香》。她當時表示自己愛日本,也熱愛中國,因並非政治家,不想多談政治,她認為美國政府是出於誤會才不發給她簽證。
1953年12月13日工商晚報
至於她來港拍攝的電影,一直未有定案,到她抵埗後6天才有消息。邵氏公司原擬定了四個劇本與她商討,包括一直盛傳的《天上人間》及《亂世佳人》最終都被放棄,雙方議決拍攝古裝片《金瓶梅》(台灣上映時改名為《潘金蓮與武松》),導演是她早年在上海合作過的著名演員王引。她此次來港逗留至翌年3月16日才返回日本,期間曾在1月中,聯同其他國語片影星參觀香港的工展會。

李香蘭離港後兩個月,她1952年在日本主演的電影《上海之女》,配上粵語在香港公映,由514公映至518日。

李香蘭在片中的角色設計,靈感似來自她少時的中國經歷,但結局是悲劇收場。劇情描述女主角的日本籍父母在她小時候去世,由一名中國政客收養,長大後她成了著名的女歌星,與一名日本軍官相戀。其養父在中日戰爭時,暗中為重慶國民政府擔任情報工作,她為了協助養父逃避日軍追緝,不幸遭日軍拘捕,最後與相戀的日本軍官一起被槍決。這角色顯然易被華人受落。

《上海之女》公映後不足一個月, 李香蘭另一部於1952年在日本公映的電影《戰國無賴》, 於1954年6月10至14日在香港公映,同樣配上粵語。
至於她在香港拍攝的《金瓶梅》到1955年6月22日才公映,廣告註明這是「李香蘭首次來港拍攝第一部國語鉅片」,以及「中國四大奇書之一首次搬上銀幕」。片中的三首插曲《蘭閨寂寂》、《烏鴉配鳳凰》及《身世飄零》,獲不少歌迷喜愛。有報導指在拍攝期間,受過正統聲樂訓練的李香蘭,認為邵氏公司原先創作的插曲富現代感,與《金瓶梅》的時代背景不符,提出意見。邵氏公司於是找來作曲家姚敏重新為此片創作了那三首歌曲。但以映期來看,此片不算賣座,只公映了七天便落畫,是李香蘭在港拍攝的電影中映期最短的一部。
此片落畫後兩個月,即1955825,李香蘭於1954年演出的美日合拍電影《美日警匪戰東京》(House of Bamboo)在香港公映。廣告在同年816便推出,宣傳重點是性感演出的李香蘭,把她形容為「紅遍世界影壇,日本首席艷星」,並標示此片是美國電影首次印上中文字幕。《美日警匪戰東京》在香港公映長達兩周,至9月8日才落畫。
邵氏公司此時趁勢於89月間,分別在兩、三間戲院再度公映《金瓶梅》數日。
這幾年間,李香蘭繼續在日本和美國兩地拍攝電影(其後終獲美國發出簽證),1956年2月宣佈離婚。到了1957年3月底,她再度來港停留幾天,一方面與邵氏公司商談再合作拍攝兩部電影的事宜,另方面也配合其主演、配上國語的電影《白蛇傳》在香港公映作宣傳。此片在日本稱為《白夫人的妖戀》(豐田四郎導演),是邵氏與日本東寶公司於日本合作攝製。這次宣傳焦點不單在李香蘭身上,還強調是一部港日合拍的七彩特技大製作,共公映了九天。
同年5月19日李香蘭來香港開展拍攝工作,邵氏公司乘勢將其主演的《白蛇傳》配上粵語,於5月30日臨近端午節時重映,(期間先後有7家戲院放映粵語版,1家放國語版),以收宣傳之效,結果反應極為熱烈,連同尾段的單院放映,映期長達31天。是她在香港公映的電影中映期最長的一部。

李香蘭這次來港拍攝的兩部電影,其一是《神秘美人》,由化名華克毅的日本導演若杉光夫執導,李在片中飾演一名中國女間諜,以歌女身份掩飾,與一名俠盜發生戀情。另一部是《一夜風流》,由卜萬蒼執導,李飾演一名命運坎坷的婢女在人生路上遇到種種不幸,劇本根據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名著《復活》改編。

同年8月初,李曾到澳門五天,為《一夜風流》拍攝外景。8月底就飛往緬甸渡假,9月初在緬甸宣佈再婚,翌年,即1958年春天將嫁予日本外交官大鹰弘,並會告別影藝生涯。

李香蘭最後一次公幹來港,是1957年的12月15日,在柬埔寨參演邵氏與日本連合映畫公司合作的電影《吳哥窟之戀》後,經香港返日。邵氏也在此月的22日公映她主演的《神秘美人》,映期9天,其中一個宣傳重點是李香蘭與男主角趙雷的「擁吻時間破國語片紀錄」。

19584月,李香蘭和大鷹弘在緬甸舉行婚禮。香港電影商看準這個宣傳機會,把李香蘭的舊作: 《上海之女》,配上國語重映,由411映至416,片名改為《上海間諜戰》。廣告宣傳說成是李香蘭告別影壇傑作。其實這電影早於1952年在日本公映, 香港亦於1954年5月公映過。

1958年4月11日華僑日報廣告

四個月後的1958815,李香蘭為邵氏拍的最後一部電影《一夜風流》也在香港公映。當時的重點宣傳同樣是李香蘭告別影迷之作,加上片中插曲《三年》(曲姚敏,詞李雋青)甚受歡迎,流行至今。估計是她在香港拍攝的三部影片中最賣座的一部,映期達13日。
1959年10月2日, 李香蘭1957年在柬埔寨拍攝的港日合作電影《吳哥窟之戀》, 這天在香港公映, 片名改為《南國麗人》,映期六日。這是她最後一部在香港公映的作品。
縱觀整個五十年代,李香蘭共有十一部電影在香港上映,其中三部在香港拍攝。在這三部影片中,她都飾演較正面的角色,惹人憐愛,跟她在荷里活的演出,引起日本國人爭議的情況截然不同。
30多年後的1991年,李香蘭計劃把自己的一生經歷拍成電影,當時中、港、日三地的電影人都曾與她接洽,李香蘭最初有意交由香港的張婉婷及羅啟銳執導,但最後屬意李翰祥。據報李翰祥把片名定為《亂世歌后--李香蘭》,並四出尋覓主角人選,可惜最終因為資金不足,及劇本不獲北京當局通過等原因,令計劃告吹,她與香港影壇再次結緣的機會擦身而過。遺憾直至李香蘭走完一生,她這個願望還是落空!

香港電台《傳媒透視》網上雜誌2016年11月3日首發後,資料有所補充,主要是發現多幾部李香蘭主演的日本電影在香港公映過,即在五十年代,她共有十一部電影在香港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