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的前傳一瞥
今年是香港貿易發展局(簡稱貿發局)主辦的香港書展踏入第35屆,探古索源,戰後香港的大型圖書展覽,早於1957年1月出現。在1950至80年代,香港的圖書業穏步發展,百花齊放,每年都有大小規模不一的書展舉行,1997年後,貿發局主辦的香港書展才邁向一枝獨秀。
1957年1月16日,首屆圖書雜誌展覽在中環新填地,原工展會場地(現時大會堂一帶)舉行,由1956年成立的香港出版人發行人協會主辦,為期九天,每天下午二時至晚上九時開放,免費入場。參展單位有四十多個,展出各類型書籍逾二萬冊。不少學校都組織學生參觀。最後一天的開放時間提早至早上十一時。大會估計當天入場人次超過六千。
1957年首屆圖書雜誌展的入口處。
這次書展的特色,是除了展出圖書雜誌,還有百多幅名畫和過百份著名文化人的手稿,名畫由英國文化委員會(英國文化協會的另一譯名) 和香港中國美術會借出,手稿則來自錢穆、饒宗頤、羅香林、胡鴻烈、南宮搏、謝冰瑩、胡秋原等學者、作家或評論家。
大會又在書展期間,安排兩次為學生而設的抽獎,由當紅女星主持,每次送出三筆獎學金,分別為300元、150元和50元,另設優惠獎十名,每人獲贈10元購書券。
這次書展後,由於中環新填地要開始建設工程,待至1962年3月大會堂落成啟用,才有較合適的場地舉行大型書展。由1962年8月至1992年7月,香港出版人發行人協會在大會堂共主辦了十四次書展,期間只在1969年移師尖沙咀海運大廈二樓大堂舉行。
1965年第三屆圖書雜誌展在大會堂舉行的情況。
由於該會與台灣的出版界和圖書業界關係良好,自1965年第三屆,台灣的圖書業界開始來此書展推銷書籍,最初有二十多家,到了1966年的第四屆,台灣的參展單位已增至七十家,而香港則有三十多家。這年開始,還有南韓、日本及其他國家的書商先後加入。
該會於1967年4月,首次邀請文化界名人主持書展開幕的剪綵儀式,第一位是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五個月後,他便告別香港,到台灣定居。翌年7月的剪綵嘉賓,是當時在華文小說界走紅的台灣女作家瓊瑤(原名陳喆)。她由皇冠出版社創辦人平鑫濤陪同,第三度訪港。那年她已成立電影公司攝製自己的作品,所以此行亦與香港的電影界人士交流。
1968年瓊瑤為香港出版人發行人協會主辦的書展剪綵
出版人發行人協會並非每年都主辦大型書展,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中,曾以贊助形式,與中文教育促進會等團體合辦了多屆中文圖書展覽。由1984至1986年,應邀主持書展講座的文化人,有張曉風、余光中、金耀基、鍾玲、梁錫華、瘂弦(原名王慶麟)、台灣大學中文系主任葉慶炳、倪匡、朱秀娟和趙寧。
1987年三毛在書展期間主持講座
1987年起,該會回復自辦書展,1987年及1988年這兩屆,主持講座的文化人,包括三毛(原名陳懋平)、司馬中原(原名吳延玫)、胡金銓、丹扉(原名鄭錦先)和余光中。1989年8月那屆,由金庸主持開幕剪綵,林清玄和胡茵夢則負責講座和對談。
除了出版人發行人協會,香港另一書業團體:書籍文具業公會(簡稱公會),自1963年起,亦長期舉辦大型的書展,至1996年4月,共舉辦了三十一屆。期間有三年停辦,包括1965、1967和1970年。除了最後一屆移師灣仔華潤大廈中國文物展覽館,最早一屆在大會堂高座六樓,其餘各屆都在大會堂低座展覽廳舉行。這公會前身是成立於1920年的香港書業公會,1957年重組易名為香港書籍文具業公會,再於1993年易名為香港圖書文具業商會。
公會主辦的書展,台灣書商的參展數量,雖不及出版人發行人協會辦的書展,卻是最早邀請台灣作家擔任嘉賓。1964年7月的第二屆書籍文具展,台灣女作家郭良蕙應邀來港出席。她1962年推出的小說《心鎖》,刻劃女性的情慾心理,翌年被台灣當局查禁(1986年才解禁),引發不少爭論,香港好些文化人曾撰文聲援作家的寫作自由。當年首度來港的郭良蕙,在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其作品《心鎖》是刻畫女性的個性、思想和種種矛盾,在台灣被查禁,就如人生總會遇上波折起伏,這才顯得多姿多彩,得失很難說。
1964年來港出席書展的郭良蕙。
或許郭良蕙這次擔任書展嘉賓反應良好,出版人發行人協會翌年5月舉辦的書展,也邀請郭良蕙來港參加。她因而成為連續兩年,參加香港不同書展的作家;但根據這兩年的報章報導,她只是參觀書展及為讀者簽名,未見大會安排她剪綵或演講,
這兩大書業團體以外,在香港經濟起飛、書業發達的年代,每年都有好些機構、社會服務團體,有實力的書商和出版社,獨力或以合作方式,舉辦不同主題的書展推銷書籍。例如兒童圖書展、國際圖書展、教育圖書展等。在港長期代理日本圖書的南天書業公司,亦在大會堂舉辦過三次日文圖書展覽(1963、1964、1967)。
內地在1978年底改革開放後,不同省、市及單位,都紛紛來港舉辦書展,令展覽活動更添姿彩。中美關係相對穏定的1987年,美國新聞處與商務印書館,還合辦過「美國與世界經濟」書籍展覽,4月在銅鑼灣怡和街的商務印書館圖書中心展覽室舉行,為期八天。
1982年開始,一個標榜有兩岸三地書商參與的中文圖書展,連續舉行了好幾年,由利通圖書公司主辦。其中在1987年底跨年到1988年1月舉行的一屆,特設作家與讀者叙談會,由韋基舜主持,出席作家有李默、岑逸飛、蔡瀾、何紫等。何紫另外主持一個幻燈片講座,介紹一本書如何誕生。
1992年開始,貿發局主辦的香港書展定在7月舉行, 這年展期增至五日。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在八十年代後期啟用後,為大型圖書展覽提供了面積更大、設備更佳的場地。貿發局最初於1990年和1991年主辦的香港書展,分別在6月和8月舉行,只有短短四日,到1992年才改在7月舉行,展期增至五日, 1996年起增至六日, 逐漸成為香港市民和遊客關注的夏日活動。然而,受到互聯網和科技發展等各種因素影響,香港以致全球的書業,都面臨不同程度的衝擊!下一個35年,香港書展將會是什麼模樣?
2025年7月潘惠蓮搜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