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中國大陸老中青三代的私出版

一年既盡,又是家居大清洗的時候,翻出了好幾本大陸友人相贈的私出版,恰恰出自當代中國老中青三代人的不同手筆。在中共嚴控報刊出版的環境下,他們不辭勞累,冒著一定風險,把文章自費編印成書,自包自寄,展現了人類追求表達自由的本性,以及關愛國家人民的情懷。

其中三本廿一乘十四公分,以文字為主,約數十頁的小冊子,分別是中央黨校離休幹部杜光的《杜光文存》、南通老報人丁弘的《隨筆》及五七右派老人的《往事微痕》。封面皆印著「內部交流」或「友誼交流」、「非賣品」等字句。這種簡單釘印,只在朋友間傳閱的小冊子近年在老一輩文化人圈子中頗為流行。杜光先生曾說,是受到一些老朋友的啟發,以這種最傳統的方式打破訊息封鎖。雖然有好些年青人幫忙把他的文章透過網絡傳播,但一方面是兼顧一些不會上網或視力退化的老朋友,另方面也是一種姿態對當局的禁制說「不」!


兩年多前到南通探訪丁弘夫婦,剛巧遇上兩老正準備把千本小冊子分別放進信封赴寄,忙得不亦樂乎。丁弘說:最初是在二○○五年開始,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與朋友交流,其後反響越來越大,很多人來信索取,一些回饋的文章也寫得十分精彩,很想與別人分享,所以便越做越起勁,其後還有年青人主動聯絡,幫我製作網頁。現在年青一代已有更多的方法表達意見和溝通,但重要的還是傳播的內容能有助啟迪思考,幫助國家社會擺脫貪腐不公、貧富懸殊的困局。我們這輩人年青時懷著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投身革命,可是這個政權違背了革命時期的承諾,到了今時今日,權力和金錢糾纏勾結,利益集團當道,更使政權失去革新的動力。希望同代人的經歷和反思,能讓年青人認識中國的苦難,為未來探索更佳的出路。


相對於這兩本「個人製作」,「集體製作」的《往事微痕》可說較為坎坷。因為這批五七右派難友鍥而不捨地要求中共當局還原歷史及道歉賠償,招來當局不滿。二○○九年十月一日前夕,《往事微痕》被北京新聞出版部門查封,數千份已付郵的《往事微痕》全被沒收。之後一段短時期,《往事微痕》只能維持網上傳閱,但沒多久,善於與當局糾纏的右派老人們重整旗鼓,以化整為零的方式令《往事微痕》再次「出郵」!

去年中,北大的一批五七難友更出版《百花廣場》,以紀念五七年北大學生自發組織的「百花學社」和印製的《廣場》雜誌。首期重刊了當年《廣場》上發表的文章及校園內貼出的一些大字報,他們連同一封公開信向當年北大學的黨委書記彭佩雲寄了一本,表明此舉是為了弄清歷史,促進民主,防止悲劇重演。這批嚐盡大風大浪的右派老人不屈不撓,努力爭取,令人欽佩。


手上印製得較為精美的私出版,是來自正在四川雅安服刑的譚作人。二○○八年筆者到成都採訪死難學童期間得他拔刀相助,還贈予幾本由他主編的《文化人》,其中兩期的封面人物分別是胡適和王小波(封面用王曉波可能是筆誤),用色和設計不落俗套。內裡不但有大陸自由派文化人的作品,還有殷海光、馬丁路德.金、薩哈羅夫、印度學者羅米拉.塔帕、黎巴嫩詩人阿道尼斯等人的文章,可見譚作人的高遠視野。《文化人》較特別之處是從香港某出版社得到一個國際書號,以此出版社名義在成都編印及半公開發行。據悉大陸不少人想自行出書或刊物都會以此方式運作,逃避當局的審查,但要是主辦方沒有強勁的「關係」,這類出版物一經查處,同樣要面對充公懲處的命運。



譚作人曾表示在二○○四年與友人創辦《文化人》,是有感於中共的「陽謀」,就是要把人民的思想閹割。當局大肆宣揚「愚樂文化」,「文化嘔像」,濫拍「清宮戲」,讓大量文化注水項目粉墨登場,這都是政治安排。民間需要搭建話語平臺與之抗衡。可惜《文化人》只辦了六期,至二○○七年便因種種原因而停刊。之後譚作人專注民間環保工作,汶川大地震後,他多次深入災區,目睹豆腐渣工程造成的禍害,誓要追查真相,竟被中共當局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入獄五年。睹物思人,不勝感慨。祝願他獄中珍重,早日重出江湖,實現與他再赴汶川走一趟之約!

還有一本是出自相對年青的七○後吳幼明,卻是辦了最長時間的《水沫》。吳幼明原是湖北黃石市的一名交通警,亦是一名愛讀書,勤寫作,不願同流合污的文藝青年。九四年投身警隊的吳幼明形容自己原先只懂唯命是從,但在九十年代後期,他讀了薩特、卡夫卡、貝克特等人的大量著作,開始重新審視人生,思考各種社會問題,悲哀地發現自己已變成濫用權力者。吳幼明對工作的抵抗情緒逐漸升溫,他一方面自資創辦文藝刊物《水沫》及拍攝獨立電影,開拓另類生活空間;另方面在工作上採取不合作態度,多次與上司正面衝突,批評交警大隊以剋扣工資來對付沒有完成罰款指標的交警,全無法律依據。

 二○○六年初,他先後在網上發表了多篇文章,包括《交警為什麼都愛罰款——民警手記》、《罰款任務猛如虎》、《死人不銷戶,活人難上戶》等,揭露警隊工作及體制的種種流弊,引起媒體和網民的高度關注。結果他和辦了十年的《水沫》都被整肅。黃石市新聞出版局指吳幼明擅自以「水沫文學社」的名義出版《水沫》刊物,當中夾雜違禁內容,期間部分刊物通過廣州、北京、蘭州的一些書店,以直銷方式違法經營,判罰款二萬元,《水沫》需停刊充公。事件糾纏到○七年初,黃石市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執行。不久,吳幼明更被警隊開除,他其後得到北京藝術圈名人栗憲庭的幫助,轉到北京宋莊工作,參與獨立電影製作和藝術創作。每當資金較為寬裕,新一期的《水沫》便告誕生。

雖然互聯網大行其道,不少年青人卻對傳統的紙媒體情有獨鐘所以近年大陸還冒起各式各樣充滿創意和個性的私出版,不單有文字,還有圖片、繪畫和別緻的設計「私出版」是時興的說法,或許是為了避開那些令官方聽得不舒服的字眼:「地下出版」、「獨立出版」,亦有人愛叫它為「民間刊物」,或充滿中共八股味的「反動刊物」。不管名稱是什麼,都是專制政權下的產物。它們背後有著不同的故事,叛逆精神卻是一致。

香港動向雜誌2011年1月號首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