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香港周報》搶先成為香港首份中英對照的報紙

 

1963年,香港首次出現中英文對照的報紙,但當時的宣傳重點不在此,而是這報紙能「發聲」!是年4月12日,報章上刊出一則廣告,預告香港有史以來第一份有聲報紙《中西日報》將於四日後出版。所謂「有聲報紙」,其實是指該報刊登了電視台和電台教授英文的節目內容,中英文對照,讀者拿著該報來看電視或聽廣播學英文,便仿如擁有一份發聲的報紙。可是,這份《中西日報》沒有如期出版,被另一份中英對照的《香港周報》搶了頭啖湯!

 

該則廣告註明,快將於1963年4月16日出版的《中西日報》,是由鄧樹勛主編,任護花主理。兩位都是報界出身,前者來自上海,後者在華南發跡。任護花呈交報刊註冊處的申請稱,「聯合教育界的鄧樹勛,擬出版日報一份,形式以中文為主,英文為輔,冀用中英對照方式,使市民學習英文,獲更多機會。內容除電訊港聞之外,刊登政府公報、學校消息、大會堂文娛消息、各電視台廣播台英語教授節目等。」申請時《中西日報》使用的英文名稱是《Pacific Dispath》。

 

擔任主編的鄧樹勛,可說是香港最早採用多媒體教英語的導師,比港人熟悉的劉家傑更早出道。他是江蘇無錫人,中、英文了得,三十年代已在上海投身報業,最初任英文《大陸報》(The China Press)的記者,1949年以前,歷任英文《大美晚報》Shanghai  Evening Post and Mercury)中文版、昆明《中央日報》、《掃蕩報》、《申報》的主筆或電訊繙譯主任。二戰期間的1942年,任美國戰時情報局的中文部主任,抗戰勝利後調派美國新聞處工作,曾到韓國為美軍服務數月。1951年來港,擔任駐港美國新聞處創辦的《今日世界》雜誌總編輯。

 

1960年,他轉任美國西北航空公司副經理(後升為經理),正職之外,同時致力發展教授英語的個人業務,在旺角鄧氏英文會話學校,及在銅鑼灣開韋定英文會話學校。翌年10月起,為麗的映聲電視台主持教授英語的節目,並出版教授英語的書籍,如《最新流行英語會話》等。

 

鄧樹勛的女兒鄧琴心,藝名丁寧,1958至1963年間,是邵氏父子公司的女演員,1963年6月,與公司老闆邵邨人的兒子邵維錫結婚後息影。不清楚當年家有喜事的鄧樹勛,為何在《中西日報》出版前臨陣變卦?他自行創辦的中英文對照報紙《香港周報》(Hong Kong Bilingual Weekly)率先在1963年8月10日推出,逢周六出版,每份三毫,報社地址在銅鑼灣怡和街豪華樓三樓。此周報比一般日報短一半,約40cm X 27.5cm,共八版。創刊號只是黑白印刷,第二期起報頭套上紅色(間中綠色),第三期起報頭註明鄧樹勛主編。

 

鄧樹勛交遊廣濶,與電影界及賽馬圈尤為熟絡,所以報上不時刊載這兩個界別的名人訪問或消息,有兩期甚至以一整版來刊登賽馬資訊。他辦報時的兩名擔保人,分別是時任市政局議員的張有興和經營《天天日報》的韋基舜,1949年後由上海來香港的名記者陳福榆(筆名桑榆)擔任執行編輯。當時著名小說家俊人(原名陳,另有筆名萬人傑)亦為此報撰寫長篇連載言情小說〈伉儷〉,配上女畫家高寶的插圖。陣容頗為鼎盛。

鄧樹勛還親自用英、粵語錄製教學唱片《東西風(DC- Phone)》,連同一份或多份《香港周報》出售,以「鄧樹勛到府授課」這廣告噱頭作招徠,多元化推廣英語學習。

 

在《香港周報》推出後二十日的1963年8月30日,市面出現一份類似大小和模式的《英語良友》(English Companion),由走小報路線的左派外圍報章《香港夜報》創辦。同樣每份零售三毫,但逢周五出版,比《香港周報》早一天出版。《英語良友》的報頭只註明中英文對照周刊,沒有主編的名字,內頁一角則以英文列出總編輯是Abe Manheim,執行編輯是Burt T. Mak,出版方是Wu Tai Chow for The Hong Kong Evening News,即《香港夜報》社長胡棣周。與讀者聯絡的地址,就是《香港夜報》的社址:文咸東街75號三樓。

 

此報創刊當天,《大公報》和《文匯報》都刊出一則簡訊,報導英語良友由加拿大人士文海(筆者按:相信是Manheim的音譯)主編以學生及職業青年為對象,舉辦填字有獎遊戲,分學生組及青年組,學生組首名可得免費獎學金三個月,青年組首名可得名貴手錶及禮券等獎品。

 

至於任護花的《中西日報》,則遲至同年9月5日才面世,英文名稱跟申辦時不一樣,改為《Anglo-Chinese Daily》,大小如一般日報,共四版,每份一毫。創刊號報頭只標示督印人是任護花,社址在中環歌賦街37號,沒標示主編名字,但查閱此報的註冊記錄,主編是任護花的長子任忠邦。

 

任忠邦畢業於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1961年獲獎學金往英國倫敦大學皇家研究院深造,專攻建築結構工程,報載任忠邦和太太於1963年8月回港渡假,相信他就在此時參與《中西日報》的創刊編務。任護花的次子任忠章,原是香港大學建築系學生,於1962年9月赴美國三藩市大學轉攻醫科,《中西日報》營運時,他還在美國留學。多年後學成歸來,才協助父親管理報紙業務。

 

《中西日報》面世當天及前一天的報章廣告,旁邊都有一則鄧樹勛的重要啟事,表示月前曾與《紅綠日報》的任護花合作籌備《中西日報》,後因故中止,即將出版的《中西日報》與他無關。雖說與他無關,但從《中西日報》的創刊號,可見有策略針對鄧樹勛創辦的《香港周報》,例如頭版右上角印有一個印花,每天一個號碼,剪齊十天的印花,便可免費換取用以學習英語的《中西風(AC—Phone)》唱片一隻,顯然是與鄧樹勛的教學唱片《東西風(DCPhone)》打對台;此外,報內刊載的教授英語節目,並不重視鄧樹勛任職的麗的呼聲和映聲,而是以較大篇幅刊登其他電台(商業電台和綠村電台)教授英語的節目內容。

 

這三份中英文對照的報紙,內容大同小異,《英語良友》較注重青少年和學生的閱讀趣味,但有關此報的經營情況,資料最少,現存中文大學圖書館僅有創刊號及1963年9月三份,不知它何時停刊。

 

《香港周報》的經營期最長,也最富創辦人的個人色彩,內容較多變化,看來主要吸引中產的讀者。1964年中,可說是鄧樹勛教學業務的發展高峰期,這時他除了營運兩間英文會話學校,還得到香港一些滬籍支持,在旺角開辦聯合英文中學(Associated English College),自己先後擔任校監和校長,而他各類的英語教材及電台節目,亦拓展到台灣。然而,從196411月28日起,《香港周報》變成逢周六隨《天天日報》附送,1965年4月1日起遷至台灣出版,再發行到香港,不知何時停刊。鄧樹勛亦逐漸收縮香港業務,轉以台灣為發展基地。他1981年曾在台北舉行的金鐘獎頒獎禮上亮相,為美國來的頒獎嘉賓擔任繙譯。

 

《中西日報》缺乏像鄧樹勛這樣的品牌人物增強號召,經營了一年,至1964年9月1日便停刊,但這年8月1日仍刊登加強陣容的啟事,預告會復刊以往深受讀者歡迎的專欄《太平山閑話》(Taipingshan Chit-chat),由作家S. Quanan(筆者按:即岑崑南)主持。創刊主編任忠邦其後雖返回英國繼續其建築工程專業,七十年代官至英國政府房屋結構局局長,但他回流香港後,成立科技軟件公司,發展個人業務,亦涉及改善英語教育的範疇。或許當年回港投入《中西日報》編務,促使他鑽研利用科技提升學習英語的效果。

 

三份中英文對照的報章在1963年不足一個月內先後面世,反映當時正步向小康的香港社會,學習英文有殷切的需求,但競爭激烈,要維持下去,並非易事。而這三份報章的共同點,是提倡活學活用,鼓勵多從日常生活,如看英語電影及新聞,聽廣播及流行曲等方式輕鬆學習英文,克服恐懼外語的心態,這些基本功即使放諸現在,也不會過時。

 

鳴謝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特藏提供藏品閱覽及拍攝。

2023年4月2日 星期日

「三毫子小說」作家談「三毫子小說」潘惠蓮

 

馬雲和他創作的《鐵枴俠盜》系列小說

寫過「三毫子小說」的作家大部份已作古,至今能尋獲聯絡的,86歲的馬雲是唯一一位,他參與「三毫子小說」的寫作過程頗有趣,竟是不知不覺,後知後覺!

 

馬雲原名李世輝,1954年開始投稿麗的呼聲日報副刊,獲該報主事人崔巍賞識,為他營辦的出版物撰寫偵探奇情小說,從此踏上專業寫作之路。六十年代初,以筆名馬雲編寫的廣播劇《小俠紅蝴蝶》闖出名堂,獲電影商垂青,之後還有多個廣播劇本改編成電影。六十年代後期又以現代俠義小說《鐵枴俠盜》系列走紅。 

已認識這位小說界前輩多年,最初問他有否寫過「三毫子小說」,他說沒有。後筆者因研究「三毫子小說」的歷史,發現其中一種「三毫子小說」ABC小說叢》,有一本〈花蚨蝶〉,作者署名「世輝,即時想起曾以蝴蝶作小說名字的馬雲。向他求證,他確認〈花蚨蝶〉是自己早期的作品,並驚訝這舊作竟會重現。他說:「當時還沒有專用筆名,老闆崔巍是改名專家,會為文章署上不同的筆名。卻不知道自己的真實名字竟曾被老闆用上!

 馬雲憶記,最初負責的工作十分吃力,每天回辦公室要先坐在大型錄音機前聽幾小時的錄音,因當時崔巍聘用了一位英文好的律師行文員,把一些英文的偵探奇情小說口譯成中文錄音,馬雲要把他的口譯筆錄,回家修訂,翌日交稿。後來馬雲覺得,譯者所找的故事並不精彩,譯出來的中文亦不通順,需花上很多精力整理。約於1957年,馬雲大膽向崔巍建議,由自己搜集資料創作,結果反應不俗,從此自主寫作。那時一般交了稿便算,不大留意老闆刊登在旗下哪份刊物上。離職後,他主力寫廣播劇,及為環球圖書雜誌出版社(簡稱環球)的小說期刊《藍皮書》和《武俠世界》撰稿,這兩種都不是「三毫子小說」,所以向來沒印象自己寫過「三毫子小說」 

崔巍活躍於五、六十年代的電影界和出版界,出版過最少十多種刊物,以消閒娛樂、小說及漫畫為主。他所營辦的「三毫子小說」至今發現有ABC小說叢》鑽石小說叢》,另出版售價兩毫子的奇情小說叢》,及只售一毫子的一角小說叢》 

馬雲表示,早期的「三毫子小說」小說報環球小說叢》,都是找名家執筆,有彩色洋派畫作封面的中篇小說單行本。那時自己初出茅廬,根本沒有資格參與其中。而崔巍見這類小說受歡迎,便跟風出版,甚至以更低價的品牌吸引讀者,但內容和插畫設計,顯然不及早期「三毫子小說」的水平,好些屬濫竽充數。

 但反過來看,崔巍旗下主打偵探奇情,驚慄懸疑的「三毫子小說」亦能生存好幾年,反映這類小說有一定的讀者群。馬雲認為五十年代後期,香港輕工業開始起飛,為普羅大眾提供就業機會,不同教育程度和愛好的讀者便會追求不同的精神食糧。這類小說可為小市民帶來娛樂,或學到一點知識,鍛練一下思維,亦算有所貢獻。 

近十多年來,不少人談論「三毫子小說」,但對「三毫子小說」的歷史發展不甚清楚,近期更有編撰香港史的人,誤以為三、四十年代出版的粵派小說,如《陳夢吉》、《中國殺人王》等也屬「三毫子小說」。其實「三毫子小說」是指流行於1955年至1961年初的一種通俗小說,具有下列四大特色:

1.最初1955年2月面世時每份售價三毫子。1961年初加價至四毫子,精準界定,加價後稱為毫子小說」

2.有跟內容相關,七彩的洋派圖書封面,內有插畫。

3.文本是四至六萬字的一中篇小說。

4.標榜物超所值即以低廉價錢便可讀到一篇名作家作品。

 

經演變後這種小說四大特色有所改變。例如售價增減體積縮小,題材變得狹窄,作者未必有名氣等。廣義上演變後的模式可納入「三毫子小說」討論範疇,但「三毫子小說」並不是所有流行通俗小說的泛稱。

 

「三毫子小說」一詞最早於1958年4月,由作家司明(另有筆名馮鳳三)在其《新生晚報》的專欄上創用,以論述這類小說。可能這名稱別緻有趣,且在五十年代後期開始大量湧現,較常引起話題。 

馬雲在二戰後由廣州到香港生活,見證不同類型的流行通俗讀物在香港蓬勃發展。他慨歎很多這類讀物長期缺乏有系統的收集研究,難免有些人不明情況而誤會。 

他認為「三毫子小說」1955年發展到六十年代的毫子小說」,經歷十多年,不應以一刀切的態度看待。例如有人指稱「三毫子小說」是被看完即棄,顯然不瞭解五十年代物資相對貧乏,看完即棄,不是那年代大部份人的消費和閱讀模式。像小說報這種彩色印刷,又是出自名家手筆的時髦讀物,當時肯定會有讀者收藏,或在同好中傳閱。其後「三毫子小說」越出越濫,良莠不齊,才遭讀者輕視,出現看完即棄的情況。

 同樣,「三毫子小說」的作者也不是只有一種心態,馬雲認為作者的心態因人因時而異。最早一種「三毫子小說」《小說報》面世時,據說稿費高,銷量好,以名家執筆作招徠,相信大部份作家當時都不會抗拒。但後來時移勢逆,當「三毫子小說」發展到被批評為粗製濫造的階段,好些作家便看不起「三毫子小說」,不想提及自己寫過這類小說;然而,亦有作家很踏實看待自己作品和寫作歷程,不會心存鄙視,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冠翔的研究便發現,曾在港居住多年的台灣作家兼導演潘壘,在1960年曾為《小說報》撰寫過兩部作品:〈鴛夢留痕〉(第121期)和〈第二者〉(第126期),前者在1962年易名《夢的隕落》,由台北的東方出版社發行單行本。而兩者皆在1979年由台北聯經出版社納入「潘壘作品集系列再版,2015年由新銳文創(台北秀威資訊旗下品版)以《潘壘全集》之名再度出版。有別於某些涉足「三毫子小說」的作家,希望把自己「賣文維生的黑歷史抹去,甚至輕視這些自己曾經為之的「流行商品 

黃冠翔在研究中指出:潘壘的〈鴛夢留痕〉和〈第二者〉未經改寫便多次出版,顯示作家對作品的信心,也可以推斷,當初作家在面對作品時,並不僅僅把它當作出售賺錢的商品,而是認真經營,那「三毫子小說」只不過是發表作品的一個平台。(1) 

到底「三毫子小說」有多少種?每種出過多少期(本)?多少冊(每期/本的數量)?沒有找到確實數據,已知的是,至今發現有十種----

1.《小說報》1955年2月初推出

2.《環球小說叢》1956年10月初推出

3.《海濱小說叢》

4.《文風小說叢》

5.《好小說》1958年2月初推出

6.《ABC小說叢》

7.《奇情小說叢》

8.《鑽石小說叢》

9.《時代小說叢》

10.《鴛鴦小說叢》1959年5月初推出

在市面找到的十種三毫子小說

 「三毫子小說」加價至四毫子後,部份沿用本來的品牌,新推出的毫子小說」至今發現----

1.《環球文庫》:前身為《環球小說叢》1961年2月推出1968年3月前停刊。

2.《星期小說文庫》簡稱星期文庫1962年2月推出

3.《家庭生活文庫》

4.《金像獎小說叢》

5.《貝殼小說叢》

6.《新小說叢》

7.《文藝文庫》

8.《金牌小說叢》

9.《新潮小說集》

10.《青年文庫》

11.《精美文庫》

12.《新潮文庫》

13.《夢真文庫》

14.《遠東文庫》

15.《新文藝文庫》

16.《現代文庫》

17.《藝與文雜誌小說文庫》

         期數方面,根據1961年12月,香港出版人發行人協會出版的《香港出版人發行人協會會員聯合圖書目錄》記載,虹霓出版社的《小說報》已出版了139期。環球出版的《環球小說叢》出版了177期,最後一期是杜寧的束金髮之後改為《環球文庫》出版。但這目錄並沒有其他「三/四毫子小說」出版社的記錄。

 至於銷量,據美國國家檔案館的資料,19552月初面世的第一種「三毫子小說」《小說報》每期綜合世界各地的總發行量,由最初的六萬冊上升至最多有近十萬冊,即使翌年十月出現競爭對手,至1960年,《小說報》仍維持每期七萬冊的高銷量。(2)其他品牌的「三/四毫子小說」,至今不知道它們的銷量。

       馬雲認為,這樣的資料整理,雖然起步算遲了,總算是好現象,為香港的出版歷史和流行文化留下記錄,填補一些空白。對他而言,「三毫子小說」就是一篇中篇小說,寫得好不好,讀者自有評說,不會隠瞞自己的寫作史,在2017年他已出版自傳,與讀者分享生平經歷。

 

1. 葉倬偉等編著:《落葉飛花--香港三毫子小說研究》(香港:天地圖書,2022 8 月)
2. 王梅香:〈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馬華文學場域──以譯書計畫《小說報》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02 期(2016 年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