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暗收「紅背」的劉以鬯幹了何事?


        中共的統戰手法有些是比較高明,例如找些狀似中立,或聲稱不愛談政治的人來訴說中共對頭人的不是,淡化、或避提中共的暴政惡行,這樣爭取分析力較弱的群眾會有所成效。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化圈,中共找到曹聚仁擔此任務,到了八十年代,則看中早前去世的作家劉以鬯。

        劉以鬯經常聲稱自己對政治沒有興趣,只想辦純文學的雜誌,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未見過他公開批評過左或右的文化人與事。但在中英就香港前途安排達成協議後,劉以鬯就收取中共資金,於一九八五年一月,創辦《香港文學》月刊,自任社長兼總編輯,標榜這是為全球華文作家提供寫作園地的純文學雜誌。圈內人都風聞他的資金來源,但他長期拒絕公開,還對友人說:「香港富豪極多,有人拿出點錢辦雜誌有什麼大驚小怪。」(見《文學評論》第五十六期王鍇悼念劉以鬯的文章)

        直到二○一三年,劉以鬯接受香港出版學會的訪問,親口承認資金是中國新聞社提供,以往不公開,因想該刊以中立的形像出現。還說不會在雜誌內做任何政治宣傳,所以對政治事件,即使如「六四事件」,也完全隻字不提。(見今年五月出版的《書山有路》)。這其實已切合中共所需。打著「香港」二字辦的文學雜誌,用不著對中共大說好話,隻字不提「六四事件」,已幫了中共很大忙。

        除了避提中共的暴行,《香港文學》月刊在一九八五年創刊後僅幾個月,即同年四月廿七日,劉以鬯出席香港大學研究中心主辦的香港文學研討會,主講「五十年代初期的香港文學」,大肆批評那年代的反共作品及美國資助的文化機構。此篇講稿其後在《香港文學》內刊登,並收錄在他的著作內,包括《輰談香港文學》(二○○二年)以及《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劉以鬯卷》((二○一四年),可見此講稿的重要。

        劉以鬯當年在研討會的發言,竟稱《南洋商報》辦的刊物只有商業期望而無政治目標,隠瞞該報被共產勢力操控。他又讚揚曹聚仁諷刺國民黨的小說,以及親共文化人沈寂辦的雜誌。沈寂於一九五二年,連同劉瓊、司馬文森等十名親共份子,被香港政府指從事中共地下活動,遭驅逐出境,返回大陸。劉以鬯沒有指出沈寂的「紅色」背景,對中共出版反美仇蔣,美化共產世界的作品,僅提及最先在《新晚報》刊載的小說《某公館散記》(後改名為《人渣》),至於在當時產生更大影響的《金陵春夢》和《侍衛官雜記》,則隻字不提。相反,對反共的文化人,他就諸多貶抑,例如指香港中國筆會創會會長黃天石的作品沒有藝術魅力,該會辦的刊物《文學世界》是毫無衝勁的文藝刊物。

        劉以鬯還大力批評美國五十年代在香港資助的文化事業,稱之為「綠背浪潮」、「綠背文化」、「綠背文學」(因美元是綠色),認為收美國稿費就是為政治服務,作家們不但會失去獨立思考能力,還甚至失去創作的衝勁。即使張愛玲那樣有才華的作家,為了「綠背」,也寫了《秧歌》和《赤地之戀》。劉以鬯這樣說,便為撰寫香港文學史的眾多大陸研究人提供「彈藥」,以劉以鬯的「綠背」言論來指稱有關中共專制暴行的作品,都是為了賺取美元而寫,內容便不值得相信。

        那劉以鬯長期隠瞞收了中共的「紅背」(因人民幣是紅色),便不難理解,因按他批評「綠背」的邏輯,劉以鬯和《香港文學》月刊就是為政治服務,「不但會失去獨立思考能力,還甚至失去創作的衝勁。」相對而言,一九五一年獲美國資助成立的友聯出版社,就坦然得多。該出版社旗下的政論雜誌《祖國》,於一九五九年一月出版、紀念創刊六周年的社論指出:自己財力有限,歡迎外界援助,只要與友聯的基本目標相同,而且其援助絕不妨碍友聯的獨立自主,不論是個人或文化團體、中國人與否,友聯也認為可以接受。假如說接受美國民間文化團體的援助就是「美帝特務」,則史大林和毛澤東都曾接受美國政府的官方援助,豈不更是「美帝特務」?

        其實自香港的九七問題有了定案,中共已開始在香港各方面培植勢力,不單要逐步掌控,還要把不利中共的香港歷史改頭換面。那些在右派文化圈中感到鬱鬱不得志的文人,便正好加以利用。中共暗中出資創辦名為《香港文學》的雜誌,顯然是要在香港文學界樹立權威,其所定義的香港文學,是要把反映中共暴政的作品排斥在外,漠視這政權帶來的苦難,並淡化香港「紅背文學」、「紅背浪潮」、「紅背文化」的猖獗。

        劉以鬯本是上海的富二代,父親和兄長都在國民政府中擔任要職,抗日期間,他也在重慶的國民黨報章工作過。父親四十年代去世後,留下巨宅和大筆財富,他得以在上海創辦專出文藝書籍的出版社。一九四八年六月,他與上海二線女星李芳菲結婚時,曾在高級的麗都花園舞廳舉行隆重婚宴派對。這樣背景的人,在中共上台後,只能避居香港。

        來港後,他的出版事業無以為繼,只好靠寫作謀生。在香港,套用他的話,他可以一邊寫娛人的作品,一邊寫娛己(即自己喜愛的)的作品,享受間中去半島酒店吃飯的中產生活。可是,看看他八五年以來對香港文學的言論,就知道他不懂欣賞香港的自由和多元,只會抱怨香港是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而他喜愛的所謂高雅文學則不受重視,有些人得到美元資助,有些作品比他的暢銷,令他滿腹牢騷。中共願意為他搭建「舞台」,他自然樂於配合。八十年代後期,他還與左派文人組織香港作家聯誼會(後改稱香港作家聯會),在香港文學圈開展統戰工作。
        一九八七年四月,熱愛文學、藉堪輿相學賺了錢的林真(原名李國柱),創辦《文學家》雙月刊,得到兩岸四地著名文化名人如端木蕻良、祖慰、應鳳凰、小思、江啟明等供稿供畫,前輩如饒宗頤、陳錫餘等亦題贈墨寶支持。或許有人擔心這刊物會危及《香港文學》的江湖地位,親共的《新晚報》在當年四月十二日的副刊「知風版」頭條,刊登一篇署名「荷戟」的文章,一面吹捧《香港文學》,另一面就揶揄林真沒有資格辦文學雜誌。

        林真於是在第二期的《文學家》撰文反擊,指「荷戟」的文章,只是冰山一角。當他用辛苦賺來的錢創辦《文學家》,「某先生已經通過好些渠道向我們表達不滿,要那個睇相的林真不要辦文學雜誌。跟著,又有人打了三次電話,不許那個睇相的林真去深圳參加第三屆全國、台港及海外華文文學會議。跟著,又來了許多風言風語、壓力阻力。甚至有人警告我們,某先生會授意他的徒子徒孫,在報章雜誌上,把《文學家》說得一文不值。」

        林真指出,某刊和那位荷戟應是主奴的關係,不然,荷戟怎會在文中透露某刊每月銷量有輕微上升,及知道該刊的運作情況?《文學家》跟某刊最不相同的地方,是某刊有外匯券好拿,可以請幾個人來編一本月刊,而他是用自己的錢和兒子合力經營,所以是虧蝕的。



        在香港辦文學雜誌,向來困難重重,若缺乏資助,甚少能長期維持。林真的《文學家》艱苦出版了三期便結束。而《香港文學》因有中共幕後支持,得以一直經營至今。但配合金主也不一定就能無風無浪地工作下去。二千年六月,《香港文學》的金主要撤換年事已高的劉以鬯,改由金主的嫡系接手,雙方為此鬧得很不愉快。結果自是掛名老闆鬥不過真正金主,只好憤然離去,一嚐當中共棄將的滋味。


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尋找成「虫」前的嚴以敬畫蹤

        香港著名漫畫家嚴以敬今年八月十二日在美國逝世,享年八十五歲。他在六、七十年代以政治漫畫見稱,為香港的文化抗共史留下精彩篇幅;到九十年代,他改用筆名「阿虫」,創作配上發人深省字句的勵志畫,同樣廣受歡迎。鮮被人談及的是,他五十年代已在香港和台灣畫壇以水彩畫闖出名堂,他的上一代和妻子馬永莉,都是他藝術生命中的重要人物。
嚴以敬在《長者百人》影像節目訪問中提到父親(相中人
        
嚴以敬一九三三年生於廣州,祖籍廣東三水。父親嚴南方是支持國民政府的報人,一九二○年代已投身廣州的報界,曾擔任《越華報》總編輯,他舊學根底深厚,自號「稼筆翁」,對古詩詞有深入研究。有關嚴南方在廣州的經歷記載不多,但一些著名嶺南派畫家,如黃般若的文章,常提到嚴南方的名字。當時與嚴南方交往密切的,還有活躍於省港兩地的著名漫畫家葉因泉。葉因泉一九二五年已為上海的《世界畫報》繪畫諷刺時弊的漫畫,其後發起成立廣州漫畫社,三十年代初創辦《半形漫畫》週刊。日本侵華時期,他畫了一百多幅圖畫,記錄戰爭中的民眾苦狀,這就是他的經典名作:《抗戰流民圖》,而每幅圖畫上的題詩都是出自嚴南方手筆。
少年嚴以敬
        嚴以敬自小在父親的文化圈中飽受薰陶,跟畫人畫作早已結緣。年約八歲,因日軍侵華,隨父母從香港逃難到廣西桂林,到一九四五年和平後才返回廣州。他曾表示,童年在這山水甲天下的地方渡過,養成他對大自然和繪畫的愛好。到少年時期,一位仰慕其父親詩作的美國華僑,曾把一本介紹美國著名漫畫家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的書贈送給他,此書記載了有趣的畫家生活,對嚴以敬產生很大的吸引和啟發。洛克威爾是美國上世紀早期的重要畫家及插畫家,大部份作品反映美國文化,經由《星期六晚郵報》刊出,其中最知名的系列作品創作於一九四○年代。如《四大自由》與《女子鉚釘工》等。   

嚴以敬速寫外祖母
嚴以敬回到廣州三年後,舉家因逃避中共政權而遷居香港,那時生活十分艱苦,嚴以敬讀了兩年初中便輟學謀生。他採過鎢礦、在攝影店當過學徒、派過報紙,但沒有放棄自己的興趣,公餘時利用廢紙繪畫,周遭人物環境成了題材。畫壇中人稱讚他的速寫粗獷果敢,似木刻的筆觸底下,蘊含透視人心的觀察力,似是隨意,而實在經過心思過濾提煉,將形態之內的感情釋放出來。

 1957年12月嚴南方與香港中國筆會成員到青山郊遊
右起:曾克耑、嚴南方、黃天石、許涵青(女)、王世昭
        
一九五二年,十九歲的嚴以敬開始從事繪畫工作,為一些小說畫插圖。兩年後任職亞洲出版社的插畫師,該出版社旗下的大批兒童及及青少年讀物,不少插畫都出自嚴以敬手筆。而嚴南方來港後,於一九五三年三月,曾與一批廣州報界朋友,包括陳錫餘、梁風、梁善文、李見祺、李少穆等,創辦了《中南日報》,他任總編輯,陳錫餘任社長。但此報只維持了兩年多便結束。之後嚴南方加入香港中國筆會,協助會長黃天石主持筆會刊物《文學世界》,在這雜誌上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及有關古代文學的研究。

為民間故事貞娥刺虎繪畫祟禎皇帝手刃長平公主的插圖
        
嚴以敬曾形容父親是一位忠誠的新聞工作者,兩袖清風。在父親八十七歲之時,他把父親幾篇短篇小說結集成書,書名是其中一篇作品:《假啞巴》。書內的插畫全是嚴以敬所畫。他在序言寫道:雖然自己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很短,不過很幸運有開明的父母,他們對子女從不哆嗦,但閒話中不斷的告訴了子女許多生活經驗和做人道理。父親曾說:「教育的意義是明理,如果做人不明理,那麽算是白念了。」這句話令他終身受用不盡。在生活方面,因為要『明理』,使我對任何事物都產生追求的興趣,使生活變得豐富活潑。另一方面,使他充滿自信,不因學歷不足而自卑。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自學成才的嚴以敬在畫壇嶄露頭角,於中環思豪畫室,一連三日,舉行他首個畫展,展出的水彩畫和素描,都是在街頭及郊野所繪成,當時不少知名畫家如趙少昂、陳福善、黃般若等到場支持。一年後,廿四歲的嚴以敬應台灣僑務委員會邀請,到台灣環島旅行寫生八個月,及舉辦勞軍畫展義賣。期間,他拜訪了當地的藝術學校,認識了就讀於台灣省立師範學校藝術系的馬永莉,二人志趣相投,繼而相戀,於一九六○年九月在香港舉行婚禮。這一年,倫敦及日內瓦分別舉辦世界難民年畫展,嚴以敬以畫作《被遺忘的小面孔》代表香港參展,反映逃避中共迫害來港的難民苦況,獲得不少好評。
年青時的嚴以敬與馬永莉 
        馬永莉的父親是祖籍遼寧的著名水彩畫家馬白水,她本人精於兒童畫和美術教育。婚後夫婦與另一畫師李焜培在香港跑馬地樂活道,開設尚友畫室授徒。一九六二年底,嚴氏夫婦應台灣的中國美術協會及國立藝術館邀請,赴台灣寫生及舉辦畫展。馬永莉勤快精幹,為丈夫的文化事業經常奔波於台港之間,勞心勞力。
         同年,嚴以敬開始為香港的《天天日報》繪畫政治漫畫,之後畫作陸續見諸《星島》報系的日、晚報、晚報每周日隨報贈送的《亞洲周刊》、《快報》、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創刊的《萬人雜誌》,及由一九七○年八月起,為任畢明主編的《中國評論》繪畫封面。他針貶時弊的作品深刻尖銳,常笑中有淚,尤其描繪中共治下的種種謊誕和文革亂象,深受讀者歡迎,令厭惡中共政權的香港人抒發了不少憤怒和鬱結。一九六八年六月,嚴以敬首本漫畫選集出版,以過去一年十大新聞為題材,附有新聞評論及中英文說明。是香港首位推出個人漫畫集的畫家。

        一九七○年,嚴以敬參加台灣當局舉辦的第五屆全國美術比賽,得到水彩畫組別的冠軍。同年,嚴氏夫婦在跑馬地禮頓道四號二樓開設傳達書屋,一半賣書一半辦藝廊,主要由馬永莉打理,從台灣引進不少藝術和文化書籍。這小書店佈置清雅精緻,播放著動人音樂,不時舉辦文化沙龍,成了眾多文青的聚腳地,研究香港文學的盧瑋鑾教授(筆名小思)認為,傳達書屋對香港的文藝發展,功不可抹,啟蒙了不少大學生和年輕教師。

1976年10月23日《快報》頭版,可見嚴以敬的漫畫放在上半版,題為"鐵腕"的漫畫描繪華國鋒手執黨、政、軍三大炸彈
        
除政治漫畫外,嚴以敬也創作了不少雋智幽默的生活小品漫畫,較為人熟悉的,是七十年代中期在《快報》副刊的「人間閒畫」專欄,筆名「老摩頭」。

1976年,他與何百里、馮戩雲等畫友組成「畫語會」,持續多年舉辦作品聯展。這年又與友人在中環雲咸街11號地下, 開設四象畫廊。

1979年1月,他首次以「阿虫」之名在怡東酒店畫廊舉辦畫展,用輕鬆俏皮的筆法,繪出十多幅「鍾馗」為主題的畫作。
嚴以敬的「人間閒畫」常將太太入畫(摘自香港文藝剪貼簿)
       
 六、七十年代,可說是嚴以敬繪畫生涯的第一個高峰期,但他對創作和人生的意義不斷有思考和追求,隨著政局的轉變,在中英就香港前途簽署聯合聲明的一九八四年,嚴以敬毅然結束香港的事業,舉家移民美國,開設製作畫框的公司。到九十年代初才回流香港,以「阿虫」之名再現「江湖」。有人形容前期的嚴以敬仿如怒目金剛,後期則變了慈悲菩薩;這幾十年間的心路歷程,不少文化人都渴望深入研究,可惜嚴以敬在晚年的訪問中只透露一二。
       嚴以敬刊登在《突破》雜誌的最後一幅漫畫

有喜歡嚴以敬政治漫畫的讀者,認為他的「阿虫」小品逃避現實,缺乏批判力量,但筆者倒認為與強權長期抗爭,更重要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像「阿虫」這類激勵人心的作品,往往可讓人化悲憤為動力,平靜舒懷地想想如何更有效能地迎接挑戰。
1959年6月14日華僑日報
        十月十三日,嚴以敬的追思會及作品回顧展將在中環聖約翰座堂舉行。近六十年前的一九五九年六月,他曾在這裡與前輩畫家葉因泉,及另一年青油畫家劉煒堂舉行聯展,展出他在台灣旅行寫生的作品,揭開其藝術生涯的重要一頁。因此家人特意重回這具意義的舊地,向他作最後道別。

2018年10月號香港首發

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劇作家姚克對中共的文明還擊
 
2018年3至7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舉辦了一個名為「坐忘.香港:姚克的戲劇因緣」的展覽,介紹著名戲劇家姚克(1905-1991)在香港的成就和貢獻。但展覽的前言指:文革大潮越演越烈,他編劇的電影《清宮秘史》遭毛澤東點名批判,居港二十餘年的姚克「黯然遠離,赴夏威夷大學任教」,卻沒有點出當年姚克面對中共猛烈批判時,有理有節地作出文明還擊,而一些大陸文人還無視他反抗專制暴政的作為,刪去了這位戲劇大師在香港和台灣的重要經歷,妄圖竄改他的生平事蹟。

        姚克原名姚志伊,又名姚莘農,祖籍安徽,父親是清末翰林,家學淵源。1931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文學系,之後在戲劇、翻譯、編輯、電影編劇、寫作等多方面發展,聲譽日隆。他中英文俱佳,熱愛戲曲、話劇。三十年代在上海與左翼美國記者斯諾(Edgar Snow)和魯迅有密切交往,曾把魯迅的作品繙譯成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魯迅在193610月去世,姚克是當時追悼大會的司儀兼扶靈人之一,但他一直沒有加入受中共把持的左翼作家聯盟。
姚克1933年與魯迅在上海合照
         1937年,時任英文月刊《天下》編輯的姚克,被月刊委派到蘇聯參加戲劇節,因歐戰影響歸程,滯留倫敦,為爭取歐洲各國支持中國抗日,他多次到電台及電視發表演說。翌年,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資助,轉到美國耶魯大學進修戲劇。1940年回到「孤島」上海,任教復旦大學和聖約翰大學,並先後參與多個劇團,策劃話劇演出。19417月,他創作的舞台劇《清宮怨》首度公演,講述清末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珍妃與西太后慈禧之間的宮廷鬥爭,由費穆執導,連演三個多月,好評如潮。 
電影《清宮秘史》1948年11月在香港公映時的廣告
        1948年,浙江商人李祖永在香港創辦永華電影公司,改編《清宮怨》為電影《清宮秘史》,由朱石麟執導,邀請姚克南下合作。那時國共內戰越趨激烈,姚克於是與家人移居香港,自此在這個相對自由的小島,開展人生另一個黃金二十年。
左起:宋淇、姚克、孫晉三,五十年代攝於國際影片公司
1955年,姚克與影星秦羽出席《中國學生周報》成立三周年茶會
        
姚克來港最初幾年,主要在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其後專注戲劇活動和在中文大學任教。廿年間,先後創作了《李後主》、《西施》、《秦始皇》、《陋巷》等劇目。1952年,他開辦南風出版社,出版了《中共有自由嗎?》、《史大林評傳》、《胡風事件的前因後果》、東方望的《中共的土地改革》、以及龔楚的《我與紅軍》等批判共產革命的書籍。
        姚克的劇作內容都別出心裁,寓意甚深。例如1956年創作的《西施》,重點不是西施和范蠡的愛情故事,不是越王忍辱負重的復國故事,而是對愚忠的批判、對國家與政權的反思。1961年創作的《陋巷》,更是戰後首個以香港本土實況為題材的劇作。
        1954年,他與戲劇界友好出版《戲劇藝術》期刊,在第二期發表了題為「揚棄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文章,指出「在中國新戲劇運動的過程中,教條主義的流弊似乎比形式主義更嚴重。有些戲劇工作者受著政治的教條主義影響,不知不覺地呈露了意識形態硬化現象。假使教條頒定『太陽是我們的咒詛』,他們就齊聲附和著咒詛太陽;假使教條歌頌該撤大帝而貶斥漢武帝,他們就把該撒演成英雄而把漢武帝演成反派(其這兩個統治者是同一類型的征服者)。這樣的盲從,其偏激可笑與贊和『月亮是外國的好』有什麼兩樣?」從姚克的作品及行動都可看到,姚克是一個反對專制統治、追求自由、有高遠視野的文化工作者,他與左右派文化人都有交往,卻從不熱衷政治。
        文革爆發後,毛澤東借題發揮,以批判電影《清宮秘史》為名,打擊政敵劉少奇。19671月,《紅旗》雜誌發表姚文元的文章〈評反革命兩面派周揚〉,披露毛澤東早於1954年就批評《清宮秘史》是賣國主義影片,並暗指鼓吹這電影的大人物,是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清宮秘史》的導演朱石麟一直在香港的親共電影公司工作,以愛國者自居,15在家中看罷香港《文匯報》轉載姚文元這篇文章,便不堪刺激,突然腦溢血去世。
        兩個月後,針對《清宮秘史》的批判到了舖天蓋地的階段,《紅旗》雜誌在3月底發表戚本禹的文章〈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評歷史影片《清宮秘史》〉。接著,《北京周刊》把此文繙譯成多國文字轉載發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及香港的左派報章,都緊跟風向,發文起哄,大字標題點名姚克是「反動文人」,「為蔣家皇朝哭喪」。左派三聯書店還集合所有批判文章出書。此時,姚克冷靜面對,接受記者訪問表示:不覺驚奇和委屈,歷史自有公論。中共對文藝作品,沒有一定的標準,今日力捧的文章,明日可能成為毒草。田漢、吳、廖沫沙如此。茅盾甚至劉少奇亦一樣。所以如對中共的狂吠認真,自己也要發瘋。
1967年4月3日工商晚報
        他指出:《清宮秘史》的中心意旨,是反映新舊時代的權力交替出諸你死我活的慘烈鬥爭,是個不曾休止的悲劇,不僅大清帝國,中共的權力鬥爭,也在重演此悲劇。

        接著,姚克在當年的《明報月刊》5月號發表近二萬字的長文,詳述其劇作《清宮怨》被改編成電影《清宮秘史》的經過,及反駁中共對他的指控,同期也刊載《清宮秘史》的劇本節錄及戚本禹那篇文章的全文,以擺事實,說道理的姿態,由讀者閱讀雙方觀點,自行判斷是非曲直。
姚克在《明報月刊》1967年5月號發表的文章
        這時香港的左派引發暴亂,形勢險峻,姚克沒有即時離開香港,六七暴動期間,他為友人王敬羲開辦的《純文學》雜誌撰文,再以《清宮怨》的主題來凸顯中共的荒謬,並出版《清宮秘史 : 電影攝製本》和《坐忘集》,後者收錄了十多年來談論戲劇和文化的文章。以文化力量對抗中共的橫蠻暴政。同年十月,他無懼不安局面,出席公開活動,為中文大學學生劇社的演出擔任顧問,及現身講座教授朗誦技巧。
1967年的《純文學》雜誌發表姚克的文章
        到了1968年,主要由香港大專學生組成的世界戲劇社籌備話劇演出,邀請已從中文大學退休的姚克執導。姚克十分欣賞的劇作家吳祖光,當時正身陷大陸被中共折磨,他特意選用吳祖光的作品《捉鬼傳》作劇本,略加改編,借「鍾馗捉鬼」的故事,諷刺大陸現狀,並藉此向受到中共迫害的文化人作另類聲援。
姚克與聯合書院戲劇社的學生合照
        此外,他還聯絡電影界的老朋友,計劃修正中共出版的中國電影史。他發現中共在1963年代出版、由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失實之處太多,趁那時還有不少老一輩電影人在香港,應及早搶救史料,寫出更完備、客觀、公正的中國電影史。可惜因他其後找到夏威夷大學的教席,需於19691月到任,該計劃沒有人主持便告吹。
上官雲珠與女兒姚姚
          姚克往夏威夷之前,首次到訪台灣,逗留近兩個月,他此行只是與文化界朋友接觸,及為一家電影公司的新片《精忠報國》編寫劇本,沒有公開發表政治言論。在台灣期間,他留在大陸的前妻、四十年代上海著名影星上官雲珠,因不堪中共迫害,於19681123在上海跳樓身亡,終年48歲。
        姚克這幾年間的行動,可說文明理性、不卑不亢。但不知何故,香港《新晚報》前總編輯羅孚,在2005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姚克未收到的一封信〉(收錄在其著作《文苑繽紛》),竟指姚克「對來自北京的罵聲一言不發,也不發表什麼文章,不聲不響的離開了香港,去了美國,甚至避免和外界來往。」羅孚六七暴動期間正在香港積極參與「反英抗暴」,不可能不知道姚克的連串「反共」行為。羅孚為何沒說出真相?耐人尋味!他說姚克避免與外界聯絡也非事實。
左起:李翰祥、姚克、盧燕、朱旭華
         姚克留美六年後的1975年,中華民國已退出聯合國,台灣風雨飄搖之際,姚克領著他一批美國學生於一月初到台灣進行文化交流。月底又應香港無線電視台邀請,重臨香港數天,參觀電視劇《清宮殘夢》(改編自《清宮怨》)的攝製情況,及到邵氏片廠,探訪正在拍攝兩部清宮片《傾國傾城》及《瀛台泣血》的李翰祥導演。往後兩年,他每年都到台灣及香港參加文化活動,並為香港麗的電視擔任編劇訓練班導師。台灣的出版社在1978年和1985年,也先後出版了姚克的《清宮怨》等多部劇作和中文譯作《推銷員之死》。
        中共改革開放後的197912月,北京《光明日報》率先發表署名文章,批評戚本禹文革時對《清宮秘史》的指控是含血噴人。翌年5月,上海《文匯報》發表署名文章,再批評戚本禹強加罪名給姚克,又讚揚姚克愛祖國,努力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要給他公正評價。香港《大公報》轉載此文時,還大字標題:「姚克在大陸恢復名譽」。19819月,魯迅誕辰一百周年,香港《大公報》轉載了姚克留在家鄉的六弟姚志曾的長文,回憶姚克與魯迅的交往。北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亦同時出版了姚克的《清宮怨》。
1979年12月12日香港大公報
        姚克八十年代退休後一直定居三藩市,專注研究李賀詩作。那裡資訊發達,而且他交遊廣濶,這種有關他的重要消息。姚克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可是,姚克199112月在美國去世後,他在蘇州的侄女姚眉(姚克六弟姚志曾的女兒)九十年代在大陸刊物發表的文章,指稱家鄉親人於1980年初得知中央組織部為姚克平反後,便致力尋找失去聯絡多年的姚克,直到1991年初才聯絡上,以致姚克遲了11年才知道他已平反的消息。姚眉又稱,姚克給予蘇州親屬的最後一封信,表示計劃在1992年春天回蘇州小住數月,及預備在大陸出版有關李賀詩作的研究成果。可惜91年底便不幸因病去世,未能一圓回祖國的願望云云。

        姚眉這個說法令人難以置信,她也沒有公開過姚克致家鄉親人的信件原貎。包括姚克在香港的一些朋友,都認為很大可能是他的親屬,為了保護姚克而製造出來的「愛祖國」型像,有利於姚克的生平和作品,能早日重現大陸的公眾視野。事實上,中共八十年代依舊政治打壓不斷,先是鎮壓西單民主牆運動,接著又有清除精神文明污染、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最終在1989年爆發大規模學生民主運動,血腥鎮壓收場。這些慘痛事件,難道在美國的姚克不知道?

        姚克去世半年後的19927月,姚克妻子及幼女姚湘應北京邀請,出席紀念斯諾逝世二十周年討論會。翌年,她們又再跟團到京滬探訪姚克的親友。但有關姚克晚年在美國的情況,都是由大陸方面發放,實情如何?耐人尋味!

        此外,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員姚錫佩在2007年出版的著作《一代漂泊文人》中,有專章論述姚克,卻避談姚克在香港和台灣的重要經歷,只偏重介紹他與魯迅和斯諾的關係。書中有照片展示斯諾給姚克父女的信,卻沒有姚克晚年給家鄉親人的信。此書將姚克定格為十分渴望回到「祖國」,又未能如願的「漂泊文人」。

        研究姚克的香港學者盧偉力並不同意把姚克形容為「漂泊文人」。他指出:「在香港,姚克可以較自由地創作,反省中國文化與政治。」「二十年間,他在香港立德、立功、立言,文化建樹很巨大,姚克及家人常常出現在中英報紙報導,擔任很多公共文化工作,我們不能說他『漂泊』。中心與邊緣,其實是相對,甚至是辯證的。身處中國地理邊陲,心志連結中華文脈,這是姚克的文化意識。」
  盧偉力在2017年出版的《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姚克卷》中 ,在導讀篇特別提出姚克的自主文化意識。他認為:有學者以「漂泊文人」來形容姚克,大概是從自然地理「國內/海外」對位,文化感受「鄉土/異域」對位,又或者身份認同「族群接受/族群拒絕」對位來看。離港定居美國後,他確實曾經有一抺離群的孤獨感,跟當時在日本留學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李進昌通信中有提及。不過,細心想,那時正值文革十年浩劫,政治鬥爭衍化群眾聲討,中國知識份子大規模「被邊緣化」,「被族群拒絕」,人身安危也不保,姚克身在海外,若他心感「漂泊」,也應當表現在一分「倖存」意識上。觀乎他在美國時談及他的寫作計劃,再引證他1967年遭到中共批判後不慌不亂的自白,娓娓叙述,情理兼備,有力迅速,可以說,就心靈歸屬「有信念/無信念」對位看,姚克並非處於不安無著的狀態。無論在香港、抑或美國,他持續不斷地在身處的空間展開力所能及的文化實踐與藝術探索,並不能說他「漂泊」。

姚克先生的年譜--http://lindapun.blogspot.com/2018/07/

胡蝶晚年在回憶錄對姚克的描述



《胡蝶回憶錄》1986年台灣聯合報初版,
1987年,北京新華出版社出簡體字版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姚克 年譜
(1905-1991)

姚克原名姚成龍,又名姚志伊、姚莘農

1905
124(清光緒三十年農曆1219)出生於福建廈門,父親祖籍安徽,母親是蘇州人,他童年主要在蘇州渡過。共有六兄弟姐,他排行第四。

1918
入蘇州東吳大學附中。

1927
升讀東吳大學法科,唸了兩年離校工作,後回校改讀文學系。他熱愛崑曲和戲劇,在學時主持過東吳劇社,編寫了幾個劇本,其中一個叫《賊》,他演父親一角。

1929
為上海的英文《字林西報》、《密勒氏評論報》等撰寫評論,期間認識了來華的美國左翼記者斯諾(Edgar Snow)

1931
春季東吳大學畢業,初任中學英語教員。後到上海世界書局從事編輯、繙譯、註釋的工作。
發表首篇論述中國戲劇的文章〈十年來的中國戲劇〉(《世界雜誌增刊》)

1932
秋季,協助記者斯諾編譯《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姚克主要繙譯魯迅作品,因而與魯迅交往。
11月, 以姚志伊之名,翻譯英國作家霍爾曼Russell Holman的電影小說《The Love Parade》,中譯本與電影譯名同為《璇宮艷史》,由良友圖書公司出版。
註釋世界名著《茶花女遺事》 (Camille,小仲馬原著) 中譯本,世界書局出版。

1933
1月,出版第一本繙譯作品《世界之危境》,是美國作家Sherwood Eddy(1871-1963)的原著 The World's Danger Zone(1932),由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
37在上海的內山書店初會魯迅
526與魯迅一起去雪懷照相館拍照
6月至翌年春季,在北京工作,期間與魯迅通信不斷。
這年在上海《申報》副刊發表散文。
註釋世界名著《西線無戰事》(德语:Im Westen nichts Neues中譯本, 由上海旳世界書局出版。雷馬克Erich Paul Remark,1898-1970年著、錢公俠譯
繙譯《近代世界史》(Modern History by Carlton J. H. Hayes, Parker Thomas Moon,1924),中譯本由上海的世界書局出版。

1934
參觀齊如山等在國立北平圖書館舉辦的戲曲音樂展覽會
5月初由北京返上海,27日獲魯迅邀請到住所會面
是年在英文《字林西報》發表談論文藝的文章。

1935
2,在英文雜誌《亞洲》(Asia)發表魯迅多篇短篇小說英文版。
8月,孫中山文化教育促進會主辦的《天下》英文月刊創刊, 姚克任編輯。
12月,在《天下》英文月刊發表崑劇販馬記的英譯本。
是年文章散見《暨中月刊》及英文版的《中國評論周報》《天下》及《字林西報》。

1936
任上海的明星電影公司編劇,作品有《清明時節》和《吉人天相》。
繙譯外國小說:《自伙兒中的一個》《好差事沒有了》《聖誕的前夕》《生靈塗炭的馬德里》在《譯文》雜誌發表。
在《譯文》雜誌發表評論:〈論魔鬼主義的倫理〉日的莎士比亞
1月至4月,繙譯曹禺的《雷雨》及京劇《打漁殺家》,在《天下》英文月刊發表。
8月,繙譯蕭伯納的三幕舞台劇《魔鬼的門徒》,由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019,魯迅去世,22日舉殯時,姚克是追悼會司儀及扶靈者之一。
是年文章散見上海的期刊: 《明星》《電影戲劇月刊》《逸經》《夜鶯》《中流》《譯文》及英文版的《天下》《中國新聞》《中國評論周報》及《亞洲》等。

1937
為美國記者斯諾在北平創辦《民主》英文月刊擔任編輯。
繙譯蕭伯納的三幕舞台劇《魔鬼的門徒》,由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再版。
7月,與中國劇作家協會16名成員集體編寫抗日話劇《保衛盧溝橋》。此劇在87公演。
8月初,被《天下》英文月刊委派,赴莫斯科參加蘇聯第五屆戲劇節。活動結束後,因戰爭影響歸程,滯留倫敦,為爭取歐洲各國支持中國抗日,多次到廣場、BBC電台及電視發表演說。是首位在英國電視台演說的中國人。

1938-1939
2,獲洛克菲勒基金資助,到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任研究員。期間完成英文劇本《出發之前 (When the girls come back) ,寄給遷到香港營運的《天下》月刊8月號刊登。另完成以孟姜女為題材的英文劇本《萬里長城》,未知有否在英、美公演。

1940
8月,與外籍妻子(有說英國籍、也有說美國籍)回上海。任教復旦大學和聖約翰大學。
是年文章散見《小劇場:半月叢刊》《劇場藝術》《大美晚報》等

1941
和費穆加入天風劇團,主持演出《浮塵若夢》、《十字街頭》、《梅花夢》等話劇。
310,復旦劇社公演《少奶奶的扇子》,姚克導演。
6月完成劇作《清宮怨》,7月公演,費穆執導,連演三個月。《大眾》月刊連載刊出。
10月與黃佐臨、吳仞之等組成上海職業劇團。演出《蛻變》《阿Q正傳》等劇。後日軍侵佔租界,劇團解散。
11,上海有報導指姚克的外籍太太與他離異,返回美國。
是年文章散見《半月戲劇》《小說月報》《金星特刊》等。

1942
春,《楚霸王》在蘭心劇院公演,後被禁演。
4月,與黃佐臨、柯靈、石揮等創辦苦幹劇團,任總幹事。至1945年日軍強令解散前,共演出過20多個劇目。
完成劇作《春去也》。
夏天,為華藝劇團編寫《鴛鴦劍》在上海公演,姚克編導。胡導2005年在上海接受訪問稱:此劇頭兩次演出都是他導演,因姚克是著名編劇家,名氣大,故掛他的名字為導演。
1230, 《霓裳曲》公演,姚克自編自導。

1943
與影星上官雲珠(原名韋均犖)在北京結婚。
改編自美國默片Seventh Heaven(1927)的劇作《七重天》公演, 《大眾》月刊連載發表。
是年文章散見《中藝》《萬象》等。

1944
1,苦幹劇團演出姚克根據英國著名劇作《Dover Road》改編的喜劇《雙喜臨門》。
上海世界書局出版《楚霸王》四幕劇。
劇作《銀海滄桑》在《大眾》月刊連載發表。
810女兒姚姚(又名韋耀)在上海出生。

1945
213,劇作《美人計》公演,
12,世界書局出版《美人計》
9,抗戰勝利後,劇作《熱血五十年》在上海公演。
9月後,姚克曾任上海蘭心大戲院經理

1946
主持上海廣播劇團,曾在電台廣播《清宮怨》及《銀海滄桑》

1947
任中央社英文編輯至1948年底
傳聞出任民社黨革新派的宣傳委員會副主任
姚克在上海登報聲明結束與上官雲珠的同居關係。女兒姚姚跟母生活
5與吳雯 (原名吳迎璋,又名吳雪敏)在南京結婚

1948
為上海大同影片公司任影片《蝴蝶夢》的編劇
39女兒姚蘭在上海出生
311到香港洽商《清宮怨》改編成電影《清宮秘史》之事,半個月後回上海
7月再到香港
9月往台灣逗留十天探望到該處考察情況的妻女,然後獨自飛回上海
11月結束上海事務往香港。《清宮秘史》此月11日在香港公映
12, 妻女從台灣到香港團聚

1949
3月中,為永華公司陪美國二十世紀霍士公司製片及導演到上海觀光一周,是他最後一次踏足中國大陸
3月22日香港的麗的呼聲電台啟播, 姚克獲聘為戲劇顧問。
為香港長城影業公司任電影《豪門孽債》的編劇
在香港參與籌組中英學會的中文戲劇組

1950
為香港的長城影業公司任電影《一代妖姬》的編劇
繙譯蕭伯納的三幕舞台劇《魔鬼的門徒》,由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再版(初版在1936年8月)。

1951
為香港的泰山影業公司任電影《女人與老虎》的編劇
為香港的永華影業公司任電影《愛的俘虜》的編劇
11月7日, 姚克倡議把上海女作家蘇青名著《結婚十年》改編成廣播劇, 於此日開始在麗的呼聲廣播, 連播數月,  大受歡迎。

1952
為香港的新華影業公司任電影《人海奇女子》的編劇
為香港的永華影業公司任電影《此恨綿綿》的編劇
6,開辦南風出版社。

1953
為香港的自由影業公司任電影《名女人別傳》的編劇。
2至4月間,與張善琨、王元龍、梅友卓等籌組香港自由影人協會。
4月,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在皇仁書院公演話劇《有家室的人》,姚克是導演團成員。
5月和8月,由王元龍、李湄等組成的旅港影人劇團,先後在新舞台和娛樂戲院公演話劇《雷雨》,胡春冰執導,姚克任顧問。
625南風出版社社址開幕,舉行茶會
814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主辦戲劇講座,姚克主講:中國現代戲劇
7及8月,中國學生劇團兩度公演《大馬戲團》,邀請姚克任演出顧問。

1954
為香港的永華影業公司任電影《玫瑰玫瑰我愛你》的編劇
年中,與馬鑑、胡春冰等創辦的香港戲劇藝術社(簡稱香港劇藝社)
8,完成劇作《李後主》, 香港劇藝社的刊物《戲劇藝術》創刊號開始連載。《戲劇藝術》第二期發表文章〈揚放棄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
11月19至20日,香港大學中文學會一連兩日在該校大禮堂演出英語話劇《雷雨》,姚克導演,秦羽擔演。

1955
為香港的光華影業公司任電影《霧夜情殺案》的編劇
1月南風出版社團拜,招待由巴西來港的畫家張大千
21飛新加坡考察社會文化事業
219姚克南遊返港
5511日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在利舞台演國語劇《清宮怨》,姚克導演、秦羽演珍妃。(香港首屆藝術節活動之一)
1029應葛量洪師範學院之邀,主講:兒童戲劇
1213款待訪港的荷里活導演希治閱

1956
任教新亞書院
318-21日香港劇藝社聯同影劇界人士在利舞台公演《西施》,尤敏演西施。(第二屆香港藝術節活動)
32941香港劇藝社聯同影劇界人士在利舞台重演《西施》
331應聯合國香港協會之邀,主講:我怎樣寫《西施》
1956年3月16日今日廿界半月刊
7月底,香港航運業鉅子董浩雲成立海星電影公司,計劃開拍影片《三寶太監下西洋》, 邀姚克編劇。
9,幼女姚湘出生
114考察星馬歸來
125與國風電影公司主持人朱旭華同往日本考察約一個月,透露計劃明年初開拍自編自導的影片《三寶太監下西洋》

1957
1月中,稱正積極籌拍電影《三寶太監下西洋》。此拍片計劃最終沒有實現。
29,在家中舉行雅集,款待文化名人
8月,表示正籌組劇團9月往東南亞演出
10月中,有報導指組劇團往東南亞演出的計劃有變故。
10月中,有報導指將往台灣訪問。(後沒有成行)
121315, 香港劇藝社為勵志會籌款,在華仁書院公演粵語劇《清宮怨》,朱纓演珍妃,姚克導演。港督伉儷到場觀賞。
是年化名許炎,協助東吳大學校友袁仰安攝製電影《阿Q正傳》,與徐遲合作任此電影的編劇。此片由長城電影公司及袁仰安成立的新新電影公司於1958年聯合出品。
是年香港劇藝社先後出版了他的劇作《西施》、《快樂國》(與吳雯合作改編Carlo Collodi的《木偶奇遇記》),及由他講述,吳雯筆錄的《怎樣演出劇劇》

1958
116香港劇藝社及勵志會演《清宮怨》,朱纓演珍妃,響應《華僑日報》救助貧童運動。
1月28日,香港劇藝社與邵氏公司50多名影星義演《清宮怨》籌款,響應星系報業濟貧運動,每幕由不同影星擔演主角,有白光反串光緒,尤敏演珍妃。
428香港電台晚8時半文化講座,姚克播講中國古代戲劇(與教育司署合辦)
5月與妻吳雯意見不合,醞釀離婚,約三個月後和好。

1959
1,主持香港電台的英語節目,介紹中國歷代音樂,每周二次,每節半小時
112在坐忘齋款待溥心畲、李墨雲等文化人
411應大專學生公社戲劇組之邀,主講:舞台演技之修養()
418應大專學生公社戲劇組之邀,主講:舞台演技之修養()
430中英學會舉行中國古樂曲演奏會,姚克以英文主講:中國古樂器與音樂源流
52應大專學生公社戲劇組之邀,主講:舞台演技之修養()
106出席大專學生戲劇組公演後的檢討座談
108有報導指姚克將與熊式一訪問台灣。後姚克沒成行。
10月底發出啟事,談及家庭情況及早前未能赴台灣的原因。
112730日浸會學院籌建新舍,在培正中學禮堂公演《西施》,姚克與陳有后聯合執導。

1960
416,教師講習所校友會公演《西施》籌款,姚克導演。
6月30日在189期《航訊》雜誌上發表《三寶太監電影故事》
102830,中國學生周報劇團在華仁書院公演《清宮怨》,姚克夫婦任顧問。
10月至11月第六屆香港藝術節,姚克創辦的香港劇藝社與吳雯創辦的香港戲劇社合演四齣舞蹈劇:《花木蘭》、《桃花扇》、《天河配》、《董小苑》,吳雯導演,在天星碼頭臨時劇場演出。
10月8日,姚克應邀在藝術節講座中,主講中國的樂器。
10月9, 吳雯應邀在藝術節講座中, 主講白話劇的興起。
10月11日, 出席劇作家胡春冰喪禮。
11月至12月吳雯的香港戲劇社演出國語劇《釵頭鳳》,分別在大會堂等三地演出。

1961
是年任教聯合書院中文系。
1月10至21日,聖士提反女校在港大演出其劇作《秦始皇帝》,為英純貞獎學金籌款。
4月2日, 香港商業電台播放改編自《秦始皇帝》的同名廣播劇。
4月7日至9日,香港劇藝社聯同香港業餘話劇團演出《秦始皇帝》,姚克執導,伊利沙伯中學演出。
828, 香港戲劇社為閨秀劇團策演粵語《釵頭鳳》,姚克執導。
928, 閨秀劇團重演粵語《釵頭鳳》,英文字幕,姚克執導。
12月至翌年初,主理聯合書院課外課程的戲劇講座。
是年完成劇作《陋巷》(又名《龍城故事》),由香港戒毒會出版,預備公演。
10月11日, 與戲劇友好到薄扶林基督教墳場, 悼念劇作家胡春冰逝世一周年。

1962
是年香港校際音樂朗誦節開設中文朗誦比賽,他任評判至1964年。
225學友中西舞蹈研究社演吳雯的劇作《釵頭鳳》,姚克導演。
51820日香港戲劇社在大會堂演出英語古裝話劇《販馬記》,李時敏改編及英譯,外籍人士演出,港督伉儷到場觀賞。
623, 勵志會在大會堂演出《陋巷》,為香港戒毒會籌款。
11月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慶祝創組十周年,公演《釵頭鳳》,姚克在公演特刊中發表"從《紅夢樓》談到文藝作品的改編"。

1963
2月23應童友會戲劇教育委員會之邀,主講:對中國戲劇的認識。
4月16至17日,23至24日,市區教師講習班校友,邀請香港業餘話劇社演出《西施》,姚克參與導演。
617,應英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之邀,在大會堂主講:中國古典戲劇。
10,新亞書院、聯合書院及祟基書院合組成香港中文大學。
11月7日,到英皇書院中文學會演講, 題為:中西文化的交流。
1964
4月29日應青年會及維多利亞聯青社之邀,主講:中國詩歌朗誦。
是年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至1967年。

1965
12月應聯合書院中文學會及戲劇社之邀,主講:中國現代戲劇。
是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文學院院長至1967年。

1966
是年開始,任香港校際音樂朗誦節的朗誦評判至1968年。
6 月校際音樂朗誦節期間,發表文章談朗誦。
11月在《明報月刊》發表他為校際音樂朗誦節編選的中文朗誦材料。
1967
1月,中共《紅旗》雜誌發表姚文元的文章〈評反革命兩面派周揚〉,披露毛澤東早於1954年就批評《清宮秘史》是賣國主義影片,並暗指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鼓吹這電影。該電影的導演朱石麟15在香港看到報章轉載此文,突然腦溢血去世。
19出席東華三院小學懇親夜話劇演出總彩排。
22634任校際音樂朗誦節評判。
3月底,中共《紅旗》雜誌發表戚本禹的文章〈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評歷史影片《清宮秘史》〉。接著,《北京周刊》把此文繙譯成多國文字轉載發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及香港的左派報章,都緊跟風向,發文起哄,大字標題點名姚克是「反動文人」,「為蔣家皇朝哭喪」。
4,史紅兵等合著評論集《徹底批判賣國主義電影〈清宮秘史〉》由三聯書店出版。
42接受《工商日報》記者回應中共對他的大批判:歷史自有公論。如對中共的狂吠認真,自己也要發瘋。
5,在《明報月刊》5月號發表近二萬字長文〈《清宮秘史》劇作者的自白〉,詳述《清宮怨》被改編成電影《清宮秘史》的經過,及反駁中共對他的指控,
5,在《純文學》月刊第二期開始發表多篇有關《清宮怨》及文藝創作的文章。
5月12至14日, 勵志會籌福利費,邀請話劇界人士在大會堂演出《清宮怨》。
10,在《純文學》月刊第七期發表〈從憧憬到初見──為魯迅先生逝世三十一周年作〉。
102627日聯合書院學生會劇社演出曹禺的劇作《正在想,姚克導演。
1029 羅富國教育學院在職英語教師培訓班畢業禮致詞。
1223,應天主教明愛中心之邀演講:如何教學生朗誦。
是年底,集合過去十多年在香港發表的廿多篇文章,出版《坐忘集》(正文出版社)
是年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

1968
聯絡電影界的朋友,計劃合力修正中共出版的中國電影史。因當中有不少失實之處。後因他找到夏威夷大學的教席,需於1969年初到任,計劃乏人主持而告吹。
是年斯諾途經香港,與姚克會面。
3月接受《工商日報》記者訪問,批評毛澤東的作品無文學價值,難登大雅之堂。
4月任校際音樂朗誦節評判。
41719,2628,禁毒委員會主辦,分兩地公演《陋巷》,由12個劇團的主要演員聯演,姚克導演。
427應香港中國筆會之邀,在大會堂演講:三十年代的戲劇。
82應健康情緒學會之邀,主講:戲劇與情緒專題。
9月接受香港大學學生會訪問,談中文教育,透露將赴夏威夷教學
11,世界戲劇社演出吳祖光的劇作《捉鬼傳》,姚克執導,藉此向受中共迫害的文化人作另類聲援。
1114抵台灣逗留約兩個月,為電影公司撰寫劇本《精忠報國》(1971,聯邦影片公司有同名電影推出,但編劇是易文)
1123在上海的前妻、四十年代著名影星上官雲珠跳樓身亡,終年48歲。
126,應台灣的劇作家聯誼會之邀,主講:香港的戲劇發展。

1969
116由台灣返香港,
1月底,到夏威夷大學就職,教授現代中國文學及中國哲學史。當時最少有一子一女仍留港。

1970
9, 《陋巷》改編成電視劇在香港無線電視播出。
10月,《清宮怨》改編成電視劇在香港無線電視播出。
12月25至26日,香港業餘話劇社成立十周年紀念,大會堂演出《秦始皇》
是年《清宮怨》英文版The Malice of Empire 在美國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出版 ,在英國由George Allen and Unwin出版。

姚克1970年寫給學生的信

1971
7月15日, 《西施》改編成電視劇在香港無線電視播出,是香港首個彩色製作的電視劇。
8月14日,三個婦女會為救童助學運動籌款,香港業餘話劇社演出《陋巷》。
9月6日廣華醫院六十周年,香港業餘話劇社演出《陋巷》,招待員工及醫院學生。
秋季到三藩市的太平洋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和哲學,後在三藩市加州州立大學兼課,教授中國文學。
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推銷員之死》中譯版 (阿瑟米勒原著,姚克譯)。

1973
620,九龍婦女會籌款,在利舞臺公演《清宮怨》,張清導演。
9813日香港電視劇團在利舞臺公演《清宮怨》,鍾景輝及陳有后聯合執導,殷巧兒演珍妃,鍾景輝演光緒。
102129,香港電視劇團再在利舞臺公演《清宮怨》。
111923,香港電視劇團第三度在利舞臺公演《清宮怨》。
台灣有劇團在台北的國立藝術館演出《陋巷》。
 姚克為香港電視劇團1973年公演《清宮怨》的特刊撰文

1974
37, 《陋巷》獲台灣戲劇節頒發金鼎獎之最佳編劇
是年在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趙如蘭教授住所,與張充和等參加崑曲會唱。
1229, 帶領約十名美國學生到台灣作文化交流,參觀了張徹主持的長弓電影公司拍攝新片《八國聯軍》。

1975
123,中華民國戲劇學會為姚克慶祝70大壽,他就當前戲劇創作的發展動向發表專題演說。晚上赴中視參觀歷史劇《一代紅顏》的錄影。
127到香港兩天半,參觀無線電視劇《清宮殘夢》(是年3月播放)及邵氏電影《傾國傾城》(是年321日公映)及《瀛台泣血》(1976221公映)的拍攝。
2,黃霑表示計劃開拍以抗戰年代為背景的電影,獲姚克答允任編劇(後計劃沒有實現)。
923,與上官雲珠所生的女兒姚姚在上海交通意外喪生,終年31歲。有說姚克當時正計劃申請她移居美國。
10月,在明報月刊發表〈李賀詩歌散論〉。
左起: 鍾景輝、蕭瑤、姚克、汪明荃、李翰祥


1976
4月,在《明報月刊》發表〈李賀詩歌散論〉。
713,到台灣。
720,應台視之邀,在錄影廠內演講:如何使戲劇感人。
731在台北的自由之家演講:奧尼爾(Eugene O'Neill1888-1953)是怎樣產生的。
815應台灣國劇界邀請,在台北文化大樓演講:國劇在歐美。
818獲麗的電視邀請由台北到香港,商談任戲劇顧問及編劇訓練班導師的事,留港四天後回美。
11月到香港,為麗的電視任戲劇顧問及編劇訓練班導師。
姚克在香港與鍾景輝合照

118應香港維多利亞聯青社之邀,在午餐會上主講:耶魯與哈佛兩大學對中國話劇的影響。
10月24日接受香港《快報》訪問,談江青與戲劇。
12月在香港接受雜誌訪問,讚揚香港電影《跳灰》很創新。

1977
1,在香港《大成》雜誌1月號發表文章〈四人幫中的二位舍親〉,展述與江青及姚文元的親戚關係。
12830,香港高風劇團公演《北京人》,邀請姚克到場指導
130, 香港業餘話劇社義演《新清宮怨》,為東華三院籌款。張清與鍾景輝聯合導演。
131,在大會堂為青年戲劇工作者演講戲劇。
4月,明報月刊刊登金東方專訪姚克的文章,及姚克1月在大會堂演說的講詞。
56在美國慶祝與太太吳雯結婚30年。
秋天與太太及幼女到台灣及香港,慶祝結婚30年。
退休,專心研究李賀詩作。

1978
台灣聯經出版社出版姚克劇作:《清宮怨》《楚霸王》和《美人計》。

1979
1211日,北京的《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評戚本禹的〈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批評戚本禹19673月對《清宮秘史》的指控是含血噴人,為篡黨奪權陰謀製造輿論。

1980
118日,北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發信給姚克,託香港的羅孚轉交,羅孚2005年撰文,指當年因找不到姚克,把信壓下。羅孚其後在1982年被軟禁在北京十年,故該信擱置。信的內容是就以往在出版物內失實描述姚克而道歉,並希望與他聯絡,合作研究魯迅。
55上海《文匯報》發表署名文章再批評戚本禹強加罪名給姚克又讚揚姚克愛祖國, 努力從事中外進步文化交流, 要給他公正評價。

1981
9,北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姚克的《清宮怨》
925日,香港《大公報》刊出姚克弟弟姚志曾的文章,回憶姚克與魯迅的交往,以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

1985
台灣英文雜誌社出版《推銷員之死》中譯版 (阿瑟米勒原著,姚克譯)。

1988
台灣英文雜誌社再版《推銷員之死》中譯版 (阿瑟米勒原著,姚克譯)。
有說完成有關李賀錦囊歌詩集的研究,二十五萬字,未赴印。

1991
1218日,姚克在美國去世,享年86歲。遺下妻子及五名子女:姚蘭、姚秦、姚漢、姚森和幼女姚湘。

2010
 729日,太太吳雯在美國去世,享年88歲。吳雯祖籍江蘇鎮江,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英文系。主理南風出版社。從臺前到幕後協助姚克的創作和演出。